搜索 解放军报

全国劳动模范王炳交四十八年坚守山东青岛团岛灯塔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刘朋朋 周勇兵 责任编辑:张三丰
2024-06-03 18:02:54

全国劳动模范王炳交四十八年坚守山东青岛团岛灯塔——

“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刘朋朋  周勇兵

山东省青岛市团岛灯塔守塔人、67岁退役军人王炳交的微信名有些独特——“耐塔”,意为“耐住性子,守好灯塔”。

名副其实。从48年前第一次踏上地处胶州湾咽喉要道的团岛那天开始,王炳交一直守护着岛上那座始建于1900年的老灯塔。

1976年,王炳交参军入伍,来到原北海舰队某中队,成为一名守护团岛灯塔的航标兵。在老战友娄天臣眼中,当兵时的王炳交“颇有过人之处”——

“为了钻研灯塔内部构造,还是新兵的他可以窝在空间狭小的半球形操作室,与几百颗规格不一的螺丝钉连续‘较量’好几个小时。”

“团岛灯塔历史悠久,那些老古董似的零部件受海风侵蚀受损后,有人想的是‘啥时候更换’,王炳交天天琢磨‘怎么维修’。”

王炳交在灯塔塔顶擦拭水晶凸透镜。陈勇摄

在王炳交看来,旁人眼中他的这些“与众不同”,或许源于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出生在山东日照一个小村庄,是放牛娃出身,小时候生活苦。从穿上军装那一刻起,我一门心思想着要好好干,给家里争光。”

为弄清团岛灯塔全部设备的工作原理,初中文化水平的王炳交买来书籍,自学无线电基础理论、电机控制等专业知识。休息时间,他追着中队技术骨干请教的情景,也给娄天臣留下深刻印象。

日复一日与灯塔相伴,王炳交发现,塔上的设备会随着季节变化“闹脾气”——夏季,因塔顶温度过高,水晶凸透镜内的灯泡容易烧坏;冬季,灯丝温度较低,连通电源的一瞬间,电流冲击容易导致灯泡出现故障。

当时,更换一个专用灯泡要几百元,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节约成本,王炳交反复琢磨,在灯泡底座安装小风扇、顶部安装排热筒,还在配电控制箱安装了滑动变阻器。这样一来,灯泡被烧坏的风险大大降低。

1981年,团岛灯塔划转地方管理,王炳交和战友们脱下军装,继续守护灯塔,技术过硬的王炳交被任命为灯塔长。

“团岛远离市区,以后要成家,怎么照顾家里”“守灯塔没发展,这辈子一眼就看到头了”……许多人对王炳交的选择感到不解,王炳交也不是没考虑过到条件更好的岗位工作。然而,面对用心守护了5年的灯塔,他还是坚定自己的选择:“花了心思,用了感情,不是说离开就能离得开的……”

从“干一行、爱一行”到“爱一行、干一行”,团岛灯塔长这个岗位,王炳交一干就是36年,直到2017年退休。期间,他与一位当地姑娘组建家庭,没有像其他同事一样把家安在市区家属楼,而是向单位申请,在岛上安家。

白天听海风呼啸,夜晚听机器鸣响……守塔的日子虽然单调寂寞,可一想到进出胶州湾的船只,因为自己“点亮”的灯塔而找到航向,王炳交就感到难以言说的充实与幸福。

和当兵时一样,当灯塔长那些年,王炳交把许多精力投入对灯塔老设备的更新改造中。

雾号,又称作“海牛”,是团岛灯塔的重要组成部分。遇到大雾天气,海上的船只通过雾号发出的声音确定方向。在既无图纸、又无配件的情况下,胆大心细的王炳交对团岛灯塔那台生产于20世纪50年代的老雾号进行改造,将零件一一拆解下来。经过两个多月的摸索,老“海牛”重新“鸣叫”起来,为船只在大雾中指引方向。他还和同事共同研制“航标灯状态自动监控装置”,灯塔主灯损坏时备用灯可以立即亮起,避免更换灯泡不及时引发的隐患,获评实用新型专利。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2017年初,王炳交满载守塔多年结下的累累硕果,光荣退休。不久后,他接受单位返聘,继续为守护团岛灯塔“发挥余热”。

在单位的支持下,王炳交把团岛灯塔多年来替换下的老物件、几代守塔人撰写的日志等收集起来集中陈列,在灯塔北侧打造了“青岛航标展馆”。面对前来参观的各界群众,担任讲解员的王炳交一次次讲起团岛灯塔的发展历史,科普航标知识,传播“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灯塔文化。

“在我心里,团岛灯塔不单单是一座灯塔,它更像是我的一位老朋友。我希望能一直陪伴着这座灯塔,为过往船只点亮航道。”王炳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