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在人生新战场,双眼近乎失明的老兵张保华闯出一片天地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胡昌团 胡 铮 谢金明 责任编辑:乌铭琪
2025-02-22 06:53:35

在人生新战场,双眼近乎失明的老兵张保华闯出一片天地——

心灵深处聚光芒

■胡昌团  胡  铮  谢金明

早春时节,在甘肃省庆阳市,我们与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张保华如约见面。

张保华近影。

“老班长,您好!”听到声音,张保华转头笑着望向我们,眼神却朝着另一个方向。

43年来,张保华眼中的世界一直是模糊的——当兵第四年,他的视神经因突如其来的高烧萎缩,视力仅剩0.02。日常生活中,固定路线以外的出行,张保华需要人引导。傍晚天还没黑,他眼前的世界早已一片黑暗。

过去这些年,这位原本“需要别人帮助”的老兵,凭借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功在创业路上闯出一片天地。与此同时,他一直致力于“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采访中,我们看到张保华这些年拍下的一些照片。从退役最初几年的不苟言笑,到近些年的开怀大笑,张保华感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是在自己心灵深处聚光芒。

正是在一次次帮助他人中,张保华找到了前行的动力,收获了人生的价值和幸福。

“我不会别的,就是做事有股子韧劲”

为了更好地讲述自己的军旅经历,张保华特意让家人找出几张老照片。

张保华当汽车兵时留影。

使用无线电台,驾驶军用卡车,与榴弹炮合影……张保华说,这几张照片,浓缩了他当兵时的经历。

出生于1963年的张保华,从小喜欢看战斗电影和英雄人物传记,对部队充满向往。16岁那年,他告别家乡庆阳,如愿来到原兰州军区某炮团。

入伍后,生性要强、干什么都有一股“热乎劲”的张保华,先后当过无线电兵、汽车兵。当无线电兵,他用心学习多种设备使用方法,在噪声中练“耳功”,专业基础不断夯实,很快在同年兵中脱颖而出。调整到驾驶员岗位后,他努力掌握驾驶技巧,提升突发情况处置本领,同样干得有模有样。

“我不会别的,就是做事有股子韧劲。”张保华说。谁也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改变了他的人生。

1982年,在一次野营拉练中,张保华负责运输刚刚列装的榴弹炮。晚上,担心装备安全的张保华没有睡在帐篷里,而是在草丛中和衣而卧,守了一整夜。第二天拉练正式开始,张保华驾车拉着榴弹炮前往训练地点。很快,他感觉身体“晕乎乎的,不太舒服”。

“我当时以为就是普通的感冒,扛一扛就过去了。况且部队要开拔,也没考虑太多。”张保华说。

拉练过程中,张保华开始全身发烫,眼部出现灼热感。去一趟医院来回要好几天,不愿耽误训练进度的张保华犯了“倔”,没有把病情告诉战友。他偷偷吃了两片退烧药,继续和战友们一起执行任务。

拉练结束后,再也撑不住的张保华,被战友们紧急送往医院。经检查,他的视神经因连日高烧导致萎缩,由于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视力仅剩0.02。

躺在病床上,张保华睁大眼睛,想看清身边的战友。可无论他怎么努力,都只能看到模糊的人影。

“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张保华回忆,那段时间,他最怕的就是做梦,“梦里的世界清清楚楚,醒来一切又归于模糊”。巨大的失落感,甚至让张保华产生轻生的念头。

一次次濒于崩溃,一次次重归冷静……至暗时刻,是战友和亲友的陪伴,帮张保华“熬”了过来。

“日子总得过下去。”为了不让父母伤心,张保华努力这样想。然而,他心中始终没有着落的,是“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眼睛虽然不好,但我心里不服输”

1983年,张保华退役回到老家,安置到庆阳市邮电局。报到前,不愿被“特殊照顾”的张保华,没有把眼睛的伤情告诉单位,被分配到乡邮员岗位。

第一天上岗,看不清信件地址的张保华,让父亲用毛笔把地址抄写成大字。别人一个小时就能完成的工作,他干了五六个小时。

自行车摔得不成样子,绿色邮包变得灰扑扑……很快,张保华的伤情“暴露”了。惊讶和心疼的同时,领导和同事们对他充满敬佩。

考虑到张保华的情况,单位后来安排张保华当门卫。张保华搬个板凳往门岗一坐,对每一位来访者仔细询问。没人的时候,他拿着笤帚清扫大院,挪一步扫一步,动作虽慢却扫得干干净净。

张保华努力想把工作干好,可毕竟视力不便。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大潮风起云涌,不想“成为单位累赘”的张保华,动了辞职创业的念头。这条路注定更难,可一直在寻找人生价值的张保华,在强烈自尊心的驱使下,毅然做出了选择。

1998年,当过无线电兵的张保华,凑钱开了一家通信器材经营部。因为不熟悉产品,又缺少经验,经营部成立初期效益不佳。张保华想了各种办法,请专业人士为顾客做产品讲解的同时,自己钻研产品功能。看不清器材说明书,他就让家人念给自己听;找不准电源接口,他将脸贴近设备,捏着电线凑到眼前,一次次尝试连接……

“眼睛虽然不好,但我心里不服输。”张保华说,“遇到困难的事,我一定要想办法挺过去,把它解决掉。”

一天天“挺过去”,张保华对产品参数和性能熟悉起来,经营部渐渐有了起色。2006年,他还清了债务,注册成立了一家企业。

采访中,我们看到张保华的写字台上,摆着一台收音机。仅用几秒,他就调出一个声音清晰的频道。

张保华说,这些年他几乎每天都要听收音机,从中了解最新政策、行业动态。听他滔滔不绝说出“芯片”“大数据”“智能化”等专业术语,我们由衷感到:眼前的这位老兵虽然视力不好,但心里亮堂!

“能够帮助他人,是我最大的幸福”

随着事业发展,张保华琢磨着“怎么把钱用到更有价值的地方”。多年来,他积极给当地残障人士捐款,为灾区送去物资,帮助因各种原因生活困难的群众……

张保华(右一)参加公益活动时与学生交流。

在张保华看来,这些年他的日子“越过越幸福”,源于有能力“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第一次捐款助人时,张保华还在邮电局工作。1996年,单位团委组织为山区儿童捐款活动。了解到偏远乡镇有些孩子上不起学,张保华“听着心酸”,心想自己当过兵,这个时候应该站出来。

作为伤残退役军人,张保华每月有抚恤金,一直攒着没花,那次捐款时全部掏了出来。再加上部分工资,他一共凑齐6000元捐给有关部门。

“一下子掏出这么多钱,不是个小数目。”张保华的妻子告诉我们,起初他们夫妻俩的意见并不统一,可张保华劝她:“国家关心照顾我,才有了这笔积蓄。咱们都有工作,生活能过得去,应该把这笔积蓄用在更需要的地方……”

“你有一杯水,只能解决自己的需求;如果开凿一条河,就能滋养更多人。”这是张保华颇为喜欢的一句话。随着事业不断壮大,他对人生也有了新的追求:“对我而言,最大的本事就是有本事帮助他人。能够帮助他人,是我最大的幸福。”

2019年,庆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成立,张保华将更多精力投向“帮助退役战友”。

“有的战友退役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的想创业,但没有足够条件。我是过来人,理应帮一帮大家。”在企业扩大规模过程中,张保华吸纳符合条件的退役军人加入。遇到有创业意向的退役战友,他积极帮着出主意、想办法。

在庆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支持下,张保华还和许多老战友共同打造了一处红色展陈室,展出从甘肃、陕西、山西、宁夏等地收集来的1300多幅红色历史照片、300多件实物、近百枚军旅纪念章,讲好红色故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张保华登台讲述奋斗故事。

这些年,真情投身公益事业、倾情帮助他人的张保华,在传递温暖的同时,也把阳光洒进自己的心田。

有时候张保华会想:如果当时眼睛没有受伤,如果能够看清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那就继续当个好兵,为人民站好岗、放好哨。”张保华的心里,一直有着明确的答案。

“老班长,如今您是换了一种方式为人民站岗!”听我们这么说,张保华眼睛里闪着光,脸上绽放出笑容。

(本文图片为受访者供图  制图:扈 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