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103岁的老兵邹法明早早起床,让儿子邹志强帮他拿出包袱里的老式军装。把洗干净的军装放包袱里,一直是邹老的习惯,据说是为了随时都可以出征。帮邹老穿戴好衣物,看时间还早,邹志强劝他再去躺会,可他却执意倚靠在门口的沙发上,时不时看向门外。
海军某旅焦东明和王君龙一行人早早带着旅史画册、官兵们的决心书、定制的装甲车模型,去给从连队里走出去的革命前辈拜年,邹法明就是其中一位。自打焦东明进门起,邹老就紧紧攥着他的手,激动的泪水打湿了眼眶。
前不久,邹老生了一场病,身体虚弱无法起身,开口说话也不甚流利,一激动就止不住流泪。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事情在他的记忆里逐渐模糊。官兵们随身携带的决心书中,记录着他的英雄事迹。
1945年,邹法明加入八路军,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先后荣立二等功、三等功,获得各项奖励十余次。作为一名老兵,他经常跟家人提起的就是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10月,邹法明所在部队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下,战士们薄薄的棉衣不足以御寒,邹法明就教其他人用雪来搓手和脚——这是家乡山东防冻伤的土法子。即便这样,很多人的鼻子和耳朵冻得没有了知觉,一揉搓就掉了下来。
恶劣的环境,激烈的战斗,战友们一个个倒下。就在一场战斗中,一颗炮弹在邹法明所在的壕沟里爆炸了,弹片穿过左肩膀从胸部穿出,他当即昏迷,几经抢救才捡回一条命。
就在他重伤期间,他曾担任过连长的26军77师230团1营2连,在鸡雄山浴血奋战17昼夜,击退敌人40余次进攻,共毙伤敌人740余名,俘敌8人,以惨烈的代价换取了阻击战的胜利。该连守得坚决、攻得勇猛,展现出了“顽强坚守,永不退缩”的战斗精神,被志愿军总部授予“鸡雄山阻击战斗英雄连”称号。
年轻时的邹法明和现在的“鸡雄山阻击战斗英雄连”的手绘全家福。孙金钢 制作
“老英雄,我们想请您在上面写下名字”,焦东明拿出准备好的战车模型,向邹老介绍现在的装备,并请他担任“荣誉车长”,激励战士们发扬“钢多气更多”的战斗精神。
邹老握着纸笔,思索了一会,缓缓侧过头:“忘……忘记了。”但手中的笔仍紧紧握着,不断尝试着。那股子倔劲,好像又回到他年轻时,坚决完成组织交代任务的样子。邹老的儿子解释说,老人由于年龄大的原因,经常会忘记如何写自己的名字。的确,记忆会随着人老去,变得难以再认,但深深刻在老英雄骨子里的使命感没有消失,而是内化成一种革命军人的习惯。
就在焦东明准备离开的时候,邹老抓住焦东明的手,一字一句地说道:“是我们应该……做的。”老英雄斜靠在沙发上,颤颤巍巍地举起右手,行了一个军礼。焦东明一行人立即站定,面向老英雄敬礼。
“是我们应该做的。”这是邹老当天说得最清楚的一句话,“我们”是谁?邹老用一个军礼为这句话作了补充——是我们军人应该做的。可什么是“我们应该做的”呢?老人已经无法准确表达,或许是他打包军装的枕戈待旦,或许是顽强坚守的忠诚担当,或许是激励后辈的精神传承……革命军人对党赤胆忠诚、为人民事业忘我奉献的本色和作风凝结成邹老简单的一句“是我们应该做的”。
离开邹老家,焦东明一行人穿过万家灯火奔赴战位岗位,去守护眼前祥和安宁的新春佳节,而他们身后是锦绣多姿的壮丽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