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幸得有你 山河无恙丨追忆一个名字,讲述一段故事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刘德安 薛晶晖 等 责任编辑:于雅倩
2023-04-01 08:06:08

守护·一位老兵的深情承诺

战友长眠  余生相伴

■张  政  焦祖卿  陶佳乐

张秋良擦拭烈士墓碑。作者供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湾市东湾镇北阳山,一座戈壁滩上常见的黄色山丘。老兵张秋良带着妻子、儿子和儿媳,来到山坡一隅的两座墓碑、7座坟茔前。一大一小两座黑色墓碑,相距200多米远。大的墓碑一人多高,上面依次刻着牛书君、陆金灿、栗新喜、秦大瑞、阮廷福、胡咸真6位烈士的姓名和籍贯,墓碑后是6位烈士的坟茔;小的墓碑齐腰高,刻着“烈士谷克让之墓”7个大字。

两座黑色墓碑的顶端,硕大的红色五角星分外耀眼。

“快到清明了,带着家里人看看你们。”张秋良“叙旧”似地喃喃说道。

夕阳的余晖洒在戈壁滩上。张秋良一行4人的影子,像墓碑的影子一样被拉得很长很长。陪伴在烈士身边的近40年,对于今年62岁的张秋良来说,亦是一段漫长的时光。

张秋良的老家,在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然而,眼前的他,却像一个地道的“沙湾人”:黝黑的脸庞,有些驼弯的腰背,一口纯正的当地土话。

张秋良起初并不认识这些烈士,是当兵时的一段经历,让他了解并走近他们。

1979年,在兰州当了两年兵的张秋良随部队到沙湾驻防。那年清明,部队组织官兵到驻地附近的北阳山祭奠烈士,张秋良第一次听到他们的故事——

“我是1977年入伍的。当时班长讲,7位烈士都是牺牲在我入伍前后那段时间。他们中,有人为保护战友摔下山谷,有人在执行任务中遭遇车祸,年纪最大的27岁,最小的20岁,都没成家。谷克让烈士牺牲时正值寒冬,通往6位烈士墓地的路上积了1米深的雪,战友们只好将谷克让葬在山坡另一处。”

1983年,张秋良退役回乡,安置在镇武装部工作,又在父母张罗下成了婚。工作和成家两件“大事”都办妥了,张秋良有一天却突然提出“我要回老部队那边去”。

起初,妻子何福荣没有理解丈夫的意思,以为他只想回老部队看看,过几天就会回来。没想到张秋良接着说:“不是我一个人去,是带着你一起去,我们一起在那里安个家……”

后来,何福荣了解到丈夫的初衷。随着时间流逝,张秋良愈来愈怀念在新疆当兵时和驻地群众“一家亲”的日子。那时,他还帮扶照顾驻地一对无儿无女的老人,老人也认他作干儿子,当亲儿子一样看待。“家里兄弟姐妹多,父母有他们照顾。我在新疆的‘爹娘’只有我一个‘儿子’,我当初答应了给他们养老送终……”

看着丈夫日日紧缩的眉头,何福荣心软了,“好,俺跟你去。”见夫妻俩下了决心,张秋良的父母虽说舍不得,也没再拦着。

重回戈壁滩,张秋良在“爹娘”所在的卡子湾村落了户。生活安顿下来,张秋良想起村子离曾经祭扫过的7位烈士墓地不远,农忙之余,常去给烈士扫墓。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交通、通信不便,加之部队几番转隶,烈士家属渐渐与部队失去联系。陪伴烈士的日子久了,张秋良产生一个想法:帮烈士找到亲人,替他们看看亲人。

联系老战友、老首长多方打听,根据线索发出一封封“寻亲信”……张秋良年复一年寻找,终于在1995年有了回音。

那一年,张秋良回陕西探亲时,按照老战友提供的线索,辗转找到胡咸真烈士的家,见到烈士母亲,“听说我这些年一直为她的儿子扫墓,老人泪如雨下。”

截至目前,张秋良已为4位烈士找到亲人。“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我相信总有一天可以找到阮廷福、牛书君和陆金灿3位烈士的亲人。”张秋良说。

近年来,在驻军官兵和当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关心下,7位烈士的坟茔得到加固,立起两座崭新的墓碑。张秋良的家也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老兵驿站”,不时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兵叩开他的家门,由他带着翻过山坡,为烈士送上一束鲜花,寄托一份哀思。

夕阳下,张秋良一家静静肃立。面向7位战友,老兵敬礼的右手久久没有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