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抗美援朝老兵谢伴:一代五口皆从军,满腔热血为报国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姬彩红 马嘉隆 叶梦圆 贺书引 伍行健 责任编辑:姬彩红
2020-12-24 15:44:17

“这个日子,不容易,都是一步步干出来的,为的就是不受外国欺负。”

——谢伴

谢伴向记者讲述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往事。中国军网记者伍行健 摄

在谢伴老人的家里,摆放着一枚被她视若至宝的纪念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于那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老战士而言,这枚勋章浓缩了他们的青春岁月,是一生的荣耀。

徒步行军千里 横穿半个朝鲜通过封锁线

1952年7月,23军奉调入朝,女同志被选中的很少,回想起来,谢伴很荣幸能以文化教员的身份成为出征队伍中的一员。

谢伴在朝鲜前线。谢伴家人供图

入朝不久后,谢伴所在部队奉命接替20军的防务,这支队伍由此踏上了千里行军之路。

行军十多天,谢伴随着队伍闯过几道封锁线。行军途中要蹚水过河,鞋子经常是湿了干,干了又湿。

在一个繁星点点的夜晚,前面部队传话过来,又要通过敌军封锁线,要求动作要迅速,敌机随时会来。

要穿越的那条江又宽又深,谢伴和另外3个不识水性的女同志还没走到江中心,人便随水流向下游漂去。

营长见状大喊:“女同志手挽手,拉住马尾巴,一起过江!”就这样,四位女同志半浮半蹚地过了江,也顾不上半身衣服还在滴水,跑步跟上队伍。天亮到宿营地时,湿衣服都焐干了。

经过20多天的风餐露宿,谢伴所在队伍徒步行军千里,横穿了半个朝鲜到达东海岸,接替了20军的防务。

谢伴入伍不久后拍下的军装照。谢伴家人供图

谢伴所在部门主要开展教学任务,教战士们掌握新式武器和坑道作业等。“当时很多战友文化水平较低,我们尽自己的一份力帮他们提高点文化。”谢伴说。

作为文化教员的谢伴还负责师里的文字抄写工作,交错纵横的坑道是她们的办公场地。

坑道内光线很差,白天靠坑道口射进来一丝亮光,加上每人一支蜡烛,晚上因怕敌机来袭,还得把坑道口遮严,仅靠一支烛光办公。

祖国运来的食品外包装——木箱,就是谢伴工作时的桌、凳。“虽艰苦,但比起前线战士,不知要好上多少倍。”提到这些,谢伴颇为感慨。

硝烟里相识 一生的守候

谢伴(一排左二)与丈夫陈光岱(一排左三)在朝鲜前线。谢伴家人供图

身处战场,在紧张的战斗工作之余,没有太多才子佳人般的风花雪月,却也会在硝烟的洗礼下,缔结出纯真而平淡的爱情。

在一次战友婚礼上,通过师政治部主任牵线,谢伴认识了32岁的陈光岱——自己挚爱终生的革命伴侣。

陈光岱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打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参与了解放杭州、上海、舟山群岛,后又被派到抗美援朝战场,几度负伤,屡立战功。

谢伴女儿向记者展示父母在朝鲜前线时的照片。中国军网记者伍行健 摄

陈光岱名字的由来颇有几分传奇色彩。他原名陈光,正巧和师里另外一个团的教导员重名,信件、开会点名经常弄错,于是军里决定:谁后到69师谁改名。

此时,陈光岱正随部队对驻守在舟山群岛的国民党军发起进攻,他所在的团负责解放舟山群岛中的岱山岛。战斗结束后,师干部部长提议:“光复岱山”寓意蛮好,就改名叫“陈光岱”吧!

陈光岱1955年授衔时的礼服。中国军网记者伍行健 摄

陈光岱觉得这个新名字不错,便欣然同意。可后来叫着叫着,他又觉得有些不妥——光岱和光蛋读起来很像,陈光岱担心叫这个名字会找不到对象,可为时已晚,这个和他戎马生涯息息相关的名字就这样陪伴了他的后半生。

而陈光岱担心的“不吉利”,也得到了完美的解决。抗美援朝战场上,在组织的牵线搭桥下,当时可以算是“大龄剩男”的陈光岱与谢伴相识、相知,最后步入婚姻殿堂。

陈光岱、谢伴夫妇在朝鲜前线。谢伴家人供图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陈光岱和谢伴在相互磨合中不断地贴近对方,谁也离不开谁。晚年住院时,陈光岱偶然间看到《激情燃烧的岁月》这部电视剧,看着看着,这个久经生死考验的老人忍不住哭了。

他觉得,自己半个多世纪的戎马生涯与和平生活仿佛被浓缩镌刻在这部短短的影视剧中,心境也如剧中男主角石光荣一般——激情依旧在燃烧,且愈发炽热。

晚年时,陈光岱和儿子感叹:“我下辈子有机会还要去当兵!”

2007年12月12日,陈光岱因肺功能衰竭离世。

年轻时候的陈光岱。谢伴家人供图

一代五口皆从军 满腔热血为报国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感党恩,跟党走,这是翻身穷人最朴素的想法,参军入党,是那个年代最光荣的事。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谢伴与弟弟谢健、陈光岱与弟弟陈泽琦、弟媳丁文先后参军入伍。

弟弟陈泽琦与弟媳丁文。谢伴家人供图

1941年初,日本侵略者对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蚕食”,然而祸不单行,抗日根据地又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军民生活极为困难。

面对凄惨的生活,父亲带着22岁的陈光岱和15岁的弟弟陈泽琦,偷偷越过敌人封锁线,冒险把兄弟俩送去敌后根据地,加入新四军。

两名旧社会贫苦的农村娃,在人民军队中一步步成长起来。4年后,陈光岱转至大部队新四军军部工作,任陈毅的参谋。

谢健佩戴抗美援朝纪念章留念。谢伴家人供图

1949年5月,上海解放,迷茫中的当地青年看到了希望。当时,谢伴的弟弟谢健还不满15岁,从家里偷偷跑出来到松江报名参军,后随27军于1950年11月份入朝。

在弟弟入朝1个月后,就读于江苏省立上海中学高中部的谢伴也在学校报名,光荣参军。

姐弟俩虽然未能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碰面,可冥冥之中仿佛有一股接续战斗的力量。历经五次战役后,谢健所在的27军归国休整。不久,谢伴与陈光岱则随23军开赴朝鲜,继续战斗。

苦痛祗教心底涌 荣光不与外人宣

女儿陪同谢伴接受记者采访。中国军网记者伍行健 摄

与很多饱经战火的老兵一样,战场上的经历是陈光岱、谢伴夫妇一生中的最难忘的经历,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他们埋进记忆深处。儿子陈晓松说,父亲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很少与人提及,这些年关于父亲的故事基本都是从父亲的战友口中听到的。

当年,那么多战友在自己身边倒下,这是每个经历过战火硝烟的战士心中难以抹去的痛楚,不愿与人提及大概是他们心照不宣的默契。

在那场战争中,近20万名英雄儿女在开满金达莱花的土地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想起那些同往而未能同归的战友,更多的老兵大概都与陈光岱、谢伴夫妇一样,愈发珍惜今日的生活。

陈光岱在古典诗词方面颇有造诣。随着身边环境的变化,他的诗也在不知不觉间改变。

昔日出征淮海战场时吟出的“苍茫暮色归鸦闹,昏暗残阳野兔藏。马吼人喧奔淮海,刀光剑影闪银霜”,恍然间换作1990年国庆于松江大街所见之“个体经营伴国商,十里街坊,百货时装。”不变的,则是“舍得终身头似雪,伤情,写入渔樵话里听”般无悔的报国之志。

谢伴也常常不厌其烦地叮嘱孩子们:要孝顺父母,热爱家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也许,在听了他们的战争故事后,我们才能在这些简单朴素的叮咛背后,领会其良苦用心。

(协助采访:上海市松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文字:姬彩红 马嘉隆 叶梦圆 贺书引

摄影:伍行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