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为祖国和人民的荣誉全力而战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赵东旗 责任编辑:郭妍菲
2023-01-06 17:33:03

“领奖时是不是你人生的高光时刻?”

“如果一定要说高光时刻,那应该是在为国出征的那一刻吧。我认为最荣耀的勋章,是训练时流的血和汗。”

说这话的小伙子叫邹加华,战略支援部队某部参谋。戴眼镜的他,文质彬彬的,但铿锵的语调和身上的迷彩平衡了这种文绉绉的气质,迸发出了独属于军人的力量。

他是今年斩获“国际军事比赛-2022”子午线项目第二名的团队成员之一。之前就听说过在比赛中斩获奖项的“邹参”,只是没想到这名获奖者不是我想象中的肌肉硬汉,倒是有些书卷气。

聊起比赛,他有意回避自己的成绩,“你别写我,别写我的成绩,你要写中国军人,我只是格外幸运参加了国际比武,取得好成绩不是因为我个人,而是因为我是中国军人,只要是咱解放军,都会竭尽所能,都能叫世界刮目相看。”没错了,这就是中国军人,他不是在谦虚,而是在说心里话。

“参加比赛是因为我比较幸运”,但在记者看来,这份幸运得来却不简单。能被选拔成为“子午线”项目参赛选手与邹加华的经历分不开。读军校时他就参加过相关业务的大学生军事技能竞赛,在别人看来,再次出战应该算轻车熟路。可在他看来却是恰恰相反。“因为我熟悉相关业务,思维就有了程式化,我不能被固有的思维束缚住,科技在进步,技术在更迭,国际化的、更现代化的规范和要求与固有的程式化碰撞,就是更大的挑战,我不但要战胜对手,还要战胜过去的自己。”

一方面要调整、精尽自己的业务技能,另一方面,军事比武离不开体能这门“基础课”,想在国际上拿名次,就要迅速提升体能水平,否则再优秀的业务能力也没有施展的机会。邹加华今年30岁,参赛选手多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体能上明显占着优势。怎么办?一个字,练!从接到训练命令到赛程开始,大约半年时间,邹加华一心扑在了训练场上。每天全副武装跑20公里是基本项目,头一天练完,邹加华一屁股坐下就站不起来了,腿像不是自己的一样,抖得厉害。最开始两天里,都是这种状态,练完不敢坐——站着膝盖打不了弯,坐下膝盖直不起来。两天过后,身体适应了这种节奏,身体素质和精神都蜕变到了新高度。

用邹加华的话说,整个备赛过程就是升级打怪,过了体能关,再过射击关。邹加华眼睛有点近视,带了十几年框架眼镜,但框架眼镜影响射击精度,他就直接换成了隐形眼镜,可隐形眼镜对佩戴条件要求高,需要泡镜液,佩戴时间也不宜过长。但训练起来没时间伺候这“金贵”的眼镜——早晨5点起床训练,晚上11点训练结束,十几个小时下来,眼睛又疼又干,经常充血严重,但在他的心里,只要训练成绩提上去,这些都算不上什么。

关于这些,邹加华讲得很平静。只在说起国际赛场上那段和战友们并肩战斗的日子,他才露出了骄傲的神色。

客场参赛,首先要解决的是语言问题,比赛使用语言经过翻译,难免导致一定程度上的习惯偏差,但这些细微的偏差放到比赛的专业术语、专业标准上就是大问题。第一阶段赛程结束后,团队成绩远低于预期。“我们6名参赛队员经过层层选拔,从70多名预备选手中脱颖而出,难道就这样铩羽而归?不甘心。我们半年来克服重重困难不断精进军事技能,难道就这样功亏一篑?不甘心!”只要不是技术和能力问题,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领队立刻召开参赛组会议,解决方案很快讨论出来:主参赛组继续研究战略、战术,提升技能水平。备参赛组承担规则研判、专业标准校准、对手能力分析任务,全力为主参赛组做好保障工作。作为备参赛组成员,邹加华又一头扎进了新任务里:他拉着翻译一个词条一个词条的校对专业术语、整晚整晚的分析对手的作战方案……整场比武下来,他成了半个专业翻译,对参赛各国的作战手法也了如指掌。

“我们突破了瓶颈,后续项目的成绩连续超过预期,取得了理想名次,在我看来这并不意外,中国军人决不会倒在困难面前。在国际赛场上,我们不是个人,我们代表的是中国军人,为了祖国的荣誉,我们必须拼尽全力,战斗到最后一刻。”字句铿锵,眼神坚定,这张年轻的面孔上写满了中国军人的勇毅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