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他们,这样诉说着21年前护送神舟一号起航的故事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奉青玲 李石磊 董延荣 责任编辑:杨红
2020-11-20 10:16:49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发射升空。(资料图)

21年前的今天,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并于21日顺利返回内蒙古着陆场。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是神舟飞船对太空的第一次“探索”,标志着我国成为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了飞船“天地往返”技术的国家,是我国航天史上一座重要里程碑。

神舟一号飞行任务是一次大协作、大会战,当年各岗位的参试人员都以首战用我、首飞必胜的信念全力战斗着,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发射故事——

李春锋工作照。(资料图)

李春锋(时任中心测控通信系统技术协调组副组长):神舟一号任务时,测控通信系统采用了许多新技术新体制,首次研制的设备种类多、数量大,安装调试任务异常繁重。在任务前一年的冬天,测控通信系统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综合性校飞工作,光学、雷达、遥测、遥控等设备全部出动,与东风中心第一次大规模动态联动,技术协调与数据处理量非常大,工作强度前所未有。通过校飞,发现的上百个问题和隐患得到解决,为首飞任务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这次任务,我们还负责东风中心实时应用软件的研制。第一次要求对火箭、飞船的所有数据进行实时处理与显示,参试设备多、接口复杂,地面逃逸安控软件又是第一次研发,难度和压力非常大。但大家都咬紧牙关,排除万难,全力以赴完成任务。

发射当天,我定位在东风中心第一排,大厅里工作气氛紧张而有序。我们逃逸安控组负责对飞行火箭出现异常情况的安控处置,更不敢有丝毫懈怠。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执行任务时的紧张、激动和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这是我一生的高光时刻。

李兴东正在汇报天气(资料图)

李兴东(时任中心气象室助理工程师):那时我是短期气象预报员,定岗于0—70米浅层风预报,这是首次在大任务中启动浅层风预报。

浅层风预报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只能依靠统计分析、经验外推和少量的数值预报产品,预报水平比较低,预报完自己心里也很没底。“神一”飞船转运前一天,一股冷空气压到天山上,但不确定几点下来。我们连续48小时,反复研究、集体会商,最终提前了2小时安全转运,避免了大风天气。发射当天,我们也是提前48小时定岗,在会商预报大厅实时监测天气。那几天,大家都把行军床放在办公室,吃盒饭、睡行军床。发射时,所有人都很兴奋,我的内心是自豪的:自己的工作完成了,保障了飞船顺利起飞。

付铭工作照(资料图)

付铭(时任发射场C3I系统负责人):这次任务是我第一次担任C3I系统(发射场测发指挥监控系统)负责人,也是C3I系统第一次投入任务使用,要跟其他五大系统进行接口联调、数据比对等,期间发现了很多问题。我每天定位在发射场,大家都经常加班加点,没有周六周日之说,干活不分白天黑夜,全力确保软件正确,不出一丝问题。到首区合练、全区合练前,所有问题都已归零,固定软件参试版本和状态。

发射前一天晚上九点半,我们就去了测发指挥大厅待命。虽然是半夜,但大家精神都很饱满,周总理的16字方针在警示着我们,整个项目组全方位展开任务的回想预想。宣布成功时,大厅里欢呼雀跃,那种兴奋无以言表,很多人都饱含热泪,拥抱、跳跃、拍照留念。

经过11次神舟任务经验的积累沉淀、信息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为C3I系统第三期的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该系统的研制已经进入到了尾期。我希望未来的指挥信息系统能承担更多的控制功能,提供更丰富的智能辅助决策功能,以减轻参试人员压力,给领导指挥决策提供更多支持。

赵炳昆(左一资料图

赵炳昆(时任发测站工程师):我当时负责的是二次电源的单元测试和箭上二级的测试操作。头一天晚上十点我们就去了塔上,发射前30分钟才撤离塔架。任务非比寻常,状态确认要特别仔细,任何一个接插件的连接都要到位。插座型号要反复确认,接插件的插孔、插针要反复检查,除了看连接是否紧固以外,还要看连接端面是否均匀,确保不出丝毫差错。塔架封闭性比较差,虽然戴着手套,但一连串的操作下来,手都凉透了。

发射前30分钟,我们撤到了指挥大厅楼下。第一次现场看这种大推力火箭发射,无比震撼。

工作28年,见证了神舟飞天的辉煌历程。未来空间技术的应用、资源开发,前景广阔,太空探索永不止步,我们航天人永远在路上!

贾长牛工作照(近期)

贾长牛(时任着陆场地面气象观测员):当时,我在气象探测地面气象观测岗位,承担着陆场区的地面气象数据观测、采集、收发以及危险天气的报警等工作。

由于百叶箱、手持测风仪等传统的设备和仪器测出来的数据不准确,为了备战神舟一号任务,提前半年多我们更换了全新的设备,由于新设备都是进口的,我和同事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才弄懂新设备。

神舟一号返回舱是凌晨3点41落地的,凌晨1点的时候我们的气象预报风速还不满足返回舱正常返回。此时,上级领导每隔20分钟给我们气象台打一次电话,询问预报天气情况和准确度,我们当时非常紧张,怕预报的数据不准确。终于,在返回前2小时,风速慢慢降了下来,达到了返回舱返回的要求。事实证明,我们预报的气象数据和实际情况完全吻合,圆满完成了任务。

工作30年,我亲身参与了每一次载人航天任务的返回和回收,能够参加国字号任务,我感到十分荣耀。虽然我快要离开自己热爱的岗位了,但我会时刻关注航天事业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在加紧建设空间站,相信所有航天人会沿着前辈们的足迹,创造出更大更多的中国奇迹!

CZ-2F运载火箭在水平测试间进行状态恢复。(资料图)
测发指挥大厅工作场景。(资料图)
飞船轨道舱测试。(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