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一座液氧生产厂房,如何见证中国航天事业50年的风风雨雨?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作者:龙欣 责任编辑:李佳琦
2021-02-05 15:42:36

在东风航天城西北七公里处的山沟里,有一座60年代初建成的液氧生产厂房。经历50多年风雨,这座占地2000余平方米,高达20多米的巨大单体建筑依然完好。它不仅见证着历史更迭,也见证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变迁。

制氧设备空分装置

笔者跟随厂房负责人王博一同步入厂房,一台台庞大的机器如巨人般矗立其中,颜色、粗细不同的各种管路纵横交错,这幅场景让人仿佛瞬间置身于上世纪大工业时代。

厂房图

时间回溯到1960年,国际上中苏关系破裂,国内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在即。

从国内千里迢迢运回的液氧被苏方认为不合格,全都倒在了戈壁滩;而从国外购买,他们却又以各种理由拒绝提供液氧。聂荣臻元帅在主持导弹发射任务时下定决心:“明年的特种建设,首先是制氧厂要搞起来。”

资金困难、技术匮乏、材料短缺,困难再大也压不倒不屈的中国人。在经费、器材、原材料供应紧张,许多建设被迫停工的情况下,液氧厂依然按时开工建设。

1963年10月,厂房建成并开始安装第一代制氧设备。

第一代航天制氧装备

据周城介绍,第一代制氧设备为苏联援建,产自二战后东德萨克森州茨维考工业区,由当时茨维考国营机械制造厂生产,其重量达21吨,仅安装调试就花了18个月。

触摸着眼前锈迹斑斑的“德国造”,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热火朝天的工作景象。一群“吃不饱饭,勒紧裤腰带”的技术工人,在没有大型机械化工具的情况下,肩挑手扛,用滚木、撬棍等原始工具将大型制氧设备安装到位。

1965年5月12日,这是一个让第一代制氧人永远铭记的日子——液氧厂第一代空分设备正式投产。

时间拨回到41年后的2016年5月12日,当侯谦枢老人打开车门,伫立在厂房门口时,百感交集。这一刻,所有的舟车劳顿全都烟消云散;这一刻,时光倒转,华发换青丝青春犹在;这一刻,歌声嘹亮,队列整齐,恍若梦境一般。

侯谦枢重返制氧厂

作为第一代制氧人,侯谦枢于1960年进场,参与兴修东风水库,外派制氧技术学习,作为技术骨干,全程参与了设备调试安装及制氧生产任务。当再一次面对魂牵梦绕的第一代空分设备,他是否回想起41年前的今天,当淡蓝色液氧从管道潺潺流出时,大家欢欣鼓舞的场景?

触景生情,一件件老装备勾起老人无限回忆,浑浊的泪不觉湿润了眼眶。他对当时最深的印象便是:吃不饱饭,但大家学习的劲头都很足。低学历面对的却是高技术装备,大家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只为尽快把液氧生产出来,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

1966年12月,为满足东风3号地地导弹试验任务所需液氮,制氧技术人员将制氧设备成功改造为既能生产液氧又能生产液氮的多用途装备。

空压岗位操作手颜中明记录01设备运行数据

时任制氧站副主任常彦龙操作“01”空分塔

为了弄清航天制氧的历史,周城查阅了许多历史文献资料,多次走访当年亲历或间接参与这段历史的老人。他从老一辈人口中得知,第一代空分设备是用5吨黄金换来的。这种说法已无从考证,或许是为了激励当时的技术人员,又或许确有其事,只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保密程度更高,知悉范围更小而已。

长征1号火箭把东方红1号卫星送入太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一代设备有它自己的历史使命。不论如何,德国制造的第一代空分设备,在我国工业基础落后、中国航天事业艰难起步阶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航天发射以液氧作为燃料实现了就地保障的目标,避免了远程运输带来的巨大风险和高额成本。第一代空分设备先后完成了“两弹结合”、“东方红一号”、“长空一号”等重大任务的液氧、液氮保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