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医生,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冬季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许多日常生活细节看似平常,但以发射场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来度量,点点滴滴都不寻常,从衣、食、住、行的变迁,足以窥见祖国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和中国航天日新月异的景色!
衣暖食饱,从一无所有到应有尽有
从衣服上看,1961年我的姑姑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时,她一年只有一套军装。当时姑姑和姑父从哈军工(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毕业,被分配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入伍参军。其他地方部队一年可以发两套军装,而在初建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了节约开支,发射场的军人们一年只能领到一套军装,只在集体活动或者有重大仪式时才能穿。
讲述人的姑姑和姑父工作时旧照 (雒东江 供图)
来这里之前,我听同志们说酒泉的冬天很冷,所以带了很多厚重的棉衣,随专列一起运过来。可到这里一看,试验队真是体贴入微,方方面面都替大家考虑到了。
参加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任务,试验队为我们准备了充足的衣物,外套胸前印有“中国航天”,背后印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集体外出时,我们统一穿上印着“中国空间站建设30年”字样的定制冲锋衣。天气更冷一些,试验队还会发棉衣,非常贴心、温暖。
从饮食来看,变化就更大了。当年,我的姑姑和姑父毕业后来到发射场,正值三年严重困难时期,物质条件非常艰苦,他们和发射场的第一任司令员孙继先将军同吃同住同劳动,最困难的时候就把酸枣树叶子和玉米面混在一起,做成干粮吃。
军人们吃粗粮,把省下的细粮让给从北京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来发射场参加试验的同志们吃,这就是当时军人的情怀。当时发射场饮用水保障也很困难,他们自己动手修建了水库,有一次姑姑挑着几十斤重的担子,从一个3米多高的台子上摔下去,当时也没觉得疼,等回到驻地掀开裤腿,发现腿上鲜血淋漓……
姑姑和我说,发射场的首长们经常省下自己的一部分工资,去买糖果,再分给战士和科研人员,算是对大家的慰劳和奖励。周恩来总理到发射场慰问战士们和科研人员,指挥大家一起唱歌:“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现在,我们每天早晨在食堂就餐,有牛奶、面包、豆浆等食物,中午和晚上也有丰富的主、副食可以饱餐,保证每个试验队员有充足的营养和能量,这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起楼修路,中国航天今夕巨变
在姑姑看来,我们的住宿条件早已今非昔比。发射场的各个试验队都住在宾馆里,每天都能洗热水澡、看网络电视。姑姑在这里的时候,放眼望去是无边无际的戈壁荒滩,他们只能住在帐篷里,或者睡在地上挖成的地窝堡里,条件非常艰苦,曾经有人在挖地窝堡时遇上塌方或睡在里面时因地窝堡塌方不幸牺牲,让人痛心不已!
出行就更方便了,我们现在每天和试验队员一起去现场,坐的是空调大巴车。姑姑当年去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现场,离驻地几十公里远,每次都坐敞篷大卡车,来去非常不方便。
东风航天城的胡杨林 (王磊 摄)
当时走土路,路很窄,也很颠簸,一路上每个人都灰头土脸,吃尽了苦头。四年一次的探亲假,姑姑要从酒泉到兰州,从兰州到北京,再到齐齐哈尔,路上要整整五天五夜,在家短短待几天,又要急着往回赶,每次都是匆匆忙忙而来,依依不舍而归。
现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升起的地方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每天工作的地方是新发射场和新发射塔架,路面平坦开阔,道路两旁耸立着白杨树,多么雄伟、壮观!
姑姑说:“你们现在的条件,我们那时候想都不敢想,我由衷地为祖国和航天事业的发展感到高兴!”
忆往昔峥嵘岁月,在艰苦的环境下,老一代航天人努力拼搏、自力更生,用中国人的力量和智慧创造出人间奇迹,成功实现了“两弹一星”的伟大壮举,使中国在世界航天舞台上有了话语权,锻造出一个挺直腰杆的伟大民族、一个屹立不倒的伟大国家!
活动发射平台托举长二F火箭驶出垂直总装测试厂房(胡蓝月 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结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充分肯定了我国航天事业在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方面的重要成果,并再次把航天强国建设、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航天事业的重视、对国防建设的重视,这既是党中央对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埋头苦干、奋力拼搏取得优异成绩的褒奖,也是对一代代航天人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的激励。
对比今昔巨变,我时常想,当今世界局势波谲云诡,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祖国的航天事业才会有如此日新月异的变化。
我们亲手送“神箭”长二F飞天,把神舟十五号飞船和航天员送入太空。仰望星空,中国人自主建造的空间站正在翱翔,这是多么神奇、壮观和瑰丽的景色啊!
文/ 雒东江 口述 中国航天报记者 胡蓝月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