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号手。
战略转型人才为本
从当年的新装备,到如今的老伙计,他们缘何20余载“宝刀不老”?所在团领导的总结只有两个字:人才。其实,从接装那天起,他们就担负起了兵种部队人才种子基地的重任,团队6次分流为空军输送近300名骨干人才。
人才分流不断流,向外输血更造血。他们把人才放到与战斗力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考量,一批大校军衔的技术专家跟着部队遂行任务,上高原、入大漠、走边陲,扎在一线保障兵器、带教徒弟,官兵亲切地喊他们“大校保障班”。可有谁知道,他们都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让自己的想法在战斗力末端开花结果。以周建奋为代表的新装备“第一茬人”面对刚刚到手的新装备,边学边干边总结,编写了20余种装备的学习教材和使用手册,发现和改进的技术问题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数千万元。
“不敢同第一较量的人,永远争不到第一!”这是高级工程师席吉虎的名言。他敢于创新、不畏权威,多次在重大任务关头独立排除临战故障,成为官兵叹服的“兵器通”,被空军授予“刻苦钻研新装备的模范干部”荣誉称号。“一般故障不出连、复杂故障不出营、重大故障不出团”,已成为该团兵器保障新常态,“团有专家、营有骨干、连有后备人才”人才梯队初具雏形;科研革新成果获奖20余项,士官搞课题攻关、带干部徒弟已不算稀奇。
(文\田凡新 张 珂 张琳 摄影\赵小元 陶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