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检修装备。 高义文摄
走别人走过的路,看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2013年,某站雷达天线在工作中,经常出现异响,厂家技术员专程到连队维修了2次。他们认为是电机内部出现故障,却始终无法找到症结所在。
当时,唐冰也在现场,提出了与厂家技术员不同的诊断意见。
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他耐下性子,在阵地守了2个多小时察看雷达运转,终于找到了故障部位。焊花飞溅,当厂家技术人员看到拆除下的部件后,心有余悸地说:“多亏了唐冰,否则可能引发重大事故。”
为啥他能这么牛?唐冰解释道,如今,随着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不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很快就会被淘汰。类似的案例,他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过,到了现场,结合实际综合判断,他才大胆据理力争,并用事实验证了自己的观点。
路都是别人走过的路,但能不能看到属于自己的风景,取决于目光聚焦在哪里。
一次,唐冰所在的制配班接到为某站架设避雷针的任务。那时已经是10月份,该站地势较高,天气已经转冷,有些日子还雨雾交加,为完成这项高空作业增加了难度。
唐冰考虑到架设工作难度较大,他便自己背着焊枪,稳稳地爬上避雷针,前前后后操作了近2个小时。
架设完毕后,唐冰却发现,该站所处地域为雷雨天气多发地带,能否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可能延长避雷针的寿命?
唐冰带着这个问题回到了队里,在之后完成类似的架设任务时,唐冰和几名官兵对多个雷达站的地形资料进行了收集,对类似的需求进行了梳理,很快把目光聚焦到改进避雷针上。
为了收集一手数据资料,他常盼着刮风下雨,还希望多打几个雷;为了加快进度,他彻夜奋战比对现有不同避雷针型号,同时展开多项改进工作;为了进行有效实验,他常到雷达站蹲点,一蹲就是个把月。
功夫不负有心人。至今,他一共改良出4种不同类型的避雷针,大大延长了5个雷达站的避雷针寿命,为单位节省了大笔保养维修费用。
干的是不起眼的活,却满含科技含量。入伍28年来,唐冰先后参加架设、撤收、送装以及机械加工、制配等重大技术活动近200余次,设计制作的安全防撞栏、钢构车棚等,累计为旅节省经费百万余元;他出色帮带出15名技术干部和48名士兵,使他们都成为技术能手。
“给他一根科技杠杆,他就能撬动基层战斗力。”唐冰的徒弟单凯这样评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