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航校:人民军队的第一所航空学校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孙传军 刘春生 董成文责任编辑:高飞
2016-05-31 10:47

三、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的“老航校精神”

东北老航校不但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而且在建校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勇于献身、开拓新路”的“老航校精神”,为人民空军建立、成长壮大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可以说,没有这种精神,就没有东北老航校;没有东北老航校就没有人民空军的今天。“老航校精神”已被列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全军43种革命精神之一。

团结奋斗。老航校组建于解放战争初期,人员来自四面八方,有我党早期派往苏联学习的航空技术骨干,有经过长征和八年抗战的老战士,有参加革命不久的年轻大学生,也有刚从国民党空军起义过来的技术人员,还有侵华日军投降人员以及留用伪满人员。尽管这些人员思想觉悟高低不一,文化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作风习惯千差万别,但在党的教育和党员干部的带领下,为了“一定要把航校办起来”这个目标,大家上下同心,团结一致,互相尊重,互帮互学。虽然学校编制、机构、校址经常变动,干部、学员更换频繁,可是大家不搞宗派,不垒山头,形成了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圆满完成了建校育人的历史使命。

艰苦创业。老航校诞生于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时刻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猖狂进攻和日伪残余、土匪特务的骚扰破坏,办学条件非常艰苦。老航校创建者自己动手,艰苦创业。没有教学场所,他们就在满目疮痍的旧机场清机窝、填弹坑、修营房、建教室;缺少器材、油料和设备,他们就分赴各地寻找,足迹遍及东北30多个城填、50多个机场,收集各种飞机120余架、航空发动机200多台、油料数百桶、航空仪表200多箱,还有许多机床设备等物资。几架飞机共用一副螺旋桨;机轮不够,卸下着陆后的飞机机轮,装上另一架飞机就准备起飞;没有冷气瓶给飞机轮胎充气,就几个人轮着用气筒给飞机轮胎打气;飞机上没有无线电就用红白旗进行指挥;没有飞行服就穿布军衣上天;没有空勤灶,高粱米和玉米面窝窝头照样吃得香;缺少运输工具,就人抬马拉,留下了“马拉飞机”的佳话。大家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克服重重困难,迅速建起航校并培养出大批航空人才。

勇于献身。老航校创建者把办好航空学校,为将来的人民空军培养一批种子的理念,作为每个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终生的目标。他们冒着随时遭到敌机轰炸和敌特分子杀害的危险,到处收集航材,不少同志受重伤致残,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虽然许多同志因工作需要时常变换岗位,但他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只要上级一声令下,放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发热,表现出为我军的航空事业无私奉献、英勇奋斗的崇高思想境界。

开拓新路。当时汽油严重短缺,这成了航校能否办下去的大问题。老航校的创立者们从资料中发现,日军曾进行过酒精代替汽油的试验,航校当即组织中、日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攻关。他们夜以继日地反复试验,经过试车和试飞,终于取得了成功。接着在东北局和“东总”的支持下,航校派出人员接收了哈尔滨两家酒精厂,整修厂房,增添设备,动员各界力量解决资金和原料来源,酒精厂恢复生产,保证了飞行训练的顺利进行。用酒精代替汽油是航校的创举,也是人民空军训练保障史上最早的重大技术革新。当时中外学员飞行训练,采取的都是先飞初级教练机,再飞中级教练机和高级教练机的循序渐进模式。由于条件所限,老航校无法采取这一模式。学员开始训练时仅有4架“英格曼”式初级教练机,木制机体都已破旧不堪,勉强修复一架,第一次试飞就发生了严重事故。没有初级教练机和中级教练机怎么办?干脆“一步登天”,直上日式“九九”高级教练机。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通过增加地面准备和空中带飞时间,努力适应日籍教官的教学特点,直上“九九”高级教练机。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带飞,学员放了单飞。这种打破常规、一训练飞行就直上高级教练机的做法,在世界航空史上没有先例,走出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新路,也可以说是人民空军最早的训练改革。

老航校虽然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但老航校所培育和锻造的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勇于献身、开拓新路的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自立自强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永远激励我们克服困难奋发进取的不竭动力。

可以说,空军最早组建的七所航校,都流淌着老航校的血液,都是老航校的子孙,而第七航空学校(后来改称为七飞院、航空大学飞行训练基地)由于其根基主要建立在老航校的基础上,所以成了能直接体现承接关系的老航校传人。几十年来,我们发扬“老航校精神”,在为人民军队培养飞行人才方面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业绩。组建了人民空军第一个直升机大队,成为现代中国空军、海军、陆航、通用航空直升机的先驱。首创草地机场双航线飞行训练,飞行日利用率和机场利用率提高了一倍,这一经验在空军各飞行院校普遍推广,并写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条令》。最先提出并实行“成熟放单飞”的训练方法,被写入了《空军军事训练大纲》。培养出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毕业后的女飞行员于1952年3月8日驾机通过天安门上空,为首都人民做飞行表演,在中南海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独创“两段训练法”,提高了训练效益。首次培训“双学士”飞行员,对于改善空军飞行员队伍知识结构、培养高素质复合型飞行人才、提高打赢能力,起到了探索实践并成功推广的作用。对外援助,开放办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帮助坦桑尼亚空军培训了多批飞行员,与多个国家空军院校进行友好交往,扩大了对外交流和影响。

注:本文节选自2007年8月刊《中国军事教育》。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