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航校:人民军队的第一所航空学校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孙传军 刘春生 董成文责任编辑:高飞
2016-05-31 10:47

摘要:东北老航校的创建,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此有了自己的航空教育事业,开创了我军自主培养航空人才的先河,是中国航空史和人民空军建设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东北老航校的“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勇于蔽身、开拓新路”的精神,为人民空军建立、成长壮大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可以说没有这种精神,就没有东北老航校;没有东北老航校就没有人民空军的今天。老航校就像一个实验室,把培育出来的优秀种子撒入了孕育飞行人才的祖国各地,并不断开花结果,为人民空军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东北老航校:人民军队的第一所航空学校

孙传军 刘春生 董成文

抚今思昔,东北老航校为中国人民空军的建设和航空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种子,为建国后建立强大的人民空军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老航校精神”至今仍激励着一代代传人为人民空军现代化建设谱写新的篇章。“老航校精神”不仅是空军的传家宝,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宝贵财富。

一、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创办的历史过程

中国共产党很早就为建设空军做过准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在孙中山先生创办的广州航空学校的一二期学员中,就有我党派出的干部学习航空技术;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两次派人到苏联学习航空技术;抗日战争期间,利用与军阀盛世才的统战关系,派40多人去新疆学习航空技术;在延安成立了机械工程学校和航空研究小组,培训和储备了一批航空干部。

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党中央就决定利用日军在我国东北地区留下的一些机场和飞机,抓紧创办航空学校。刘少奇、任弼时亲自召见延安航空研究小组负责人,传达中央决定。中央组织部迅速选派一批干部开赴东北筹建航校。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等中央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先后作出了具体指示。毛泽东在接见刘善本等国民党空军起义人员时指出:“去东北也是一个万里长征,那里生活很苦,但英雄有用武之地。”周恩来在接见航校筹建人员时指出:“你们是放出去的鹰,遇事要多动脑筋,要多向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请示工作”。中央领导的指示为筹建航校指明了方向。

1945年10月,东北局决定收编归降我军的以林弥一郎为队长的日本航空技术人员,随即成立沈阳航空队,并指派刘风、黄乃一、蔡云翔、林弥一郎负责航空队工作。11月东北局书记、“东总”政委彭真在接见航空队政委黄乃一时指出,航空队当前任务是发动群众收集航材,组织日本航空技术人员修理飞机。学过飞行的要尽快恢复技术。1945年9月至11月间,中央组织部从延安航空研究小组、抗大机械工程班、中央自然科学院、俄文学校等单位选调30多名干部开赴东北创办航校。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先后选派20多名干部参加建校工作。随着东北局势的发展和建校人员的增加,经东北局批准,航空队扩编为航空总队,为建立航校奠定了基础。1946年3月1日,人民军队的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吉林通化正式成立。1948年1月改名为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1949年5月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这就是人们习惯称为的东北老航校。

东北老航校创建于战争岁月,训练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国民党反动派经常派飞机轰炸,指使日伪残余和土匪特务骚扰破坏,企图把我航校扼杀在摇篮之中。为了减少损失,航校被迫于1946年4月冒着敌人炮火从通化转移到牡丹江。1946年11月,又从牡丹江迁到黑龙江省东安县(今密山县),虽然地处中苏边境,但仍能遭到国民党飞机的轰炸。为了既坚持训练又减少敌机空袭造成的损失,东北老航校的创立者们利用一早一晚敌机较少空袭的时间组织飞行训练;上午10点至下午3点期间,便把飞机推进掩体,组织部队开荒种地,同空袭的敌机打游击。

老航校从吉林通化迁至牡丹江,又从牡丹江转移到东安的千里大搬迁过程中,许多飞机、器材和物资靠老百姓用马车运输,为确保安全,押运的学生队学员每人配发一支枪和30发子弹。一路上翻山越岭,步步艰难,遇到土匪袭击就停下来战斗。如果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独轮车推出来的,那么也可以说东北老航校的成长是东北人民用马车拉出来的。马拉飞机办学校是绝世壮举,是东北人民和老航校创立者们艰苦创业的历史见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