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感染性疾病科张敏主任医师的诊室里来了一个4岁的小患者,小患者洋洋(化名)正兴奋地向张敏主任医师展示他新学会的画画技能,他的父母则在一旁连声致谢。因为洋洋今天复查的结果显示HBsAg(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了。
谁能想到,一年前这个孩子还因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大三阳”而让父母辗转求医、寝食难安。他的康复得益于2024年3月发布的《儿童慢性乙型肝炎防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去年洋洋确诊时,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大三阳”状态,肝功轻度异常,高病毒载量。医院按《共识》意见立即启动抗病毒治疗,如今他不仅肝功正常,表面抗原也转阴了,实现了功能性治愈。
洋洋的康复并非个案。作为我国首部儿童乙肝防治专家共识,由中科院院士、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主任王福生团队牵头制定的这一方案,正以“早诊早治”理念重塑临床实践版图。
《共识》发布近一年来,1—12岁乙肝患儿门诊量同比增加明显,1-7岁免疫耐受期患儿治疗率从不足40%提升至60%。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随访临床数据显示,低龄组(1—3岁)患儿临床治愈率稳定在60%—65%,较7岁以上组高出近40个百分点。
《共识》最核心的突破在于打破了儿童乙肝免疫耐受期不予治疗的传统理念。“儿童(特别是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以后,慢性化率明显较成人高,但是如果及时抗病毒治疗,临床治愈率却远高于成人慢性乙肝。很多儿童乙肝患者,若按传统观念等到免疫激活期再治疗,真是就错过了治愈的黄金窗口期。”张敏主任医师说,“过去家长常因孩子没症状拒绝治疗,现在我们会用《共识》中的临床治愈数据说话。”
王福生院士指出,“儿童慢性乙肝早治疗早获益,换言之儿童乙肝感染者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做好早检查早诊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显著提高临床治愈率。对儿童乙肝感染者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能够最大程度降低儿童乙肝感染者长大以后进展成为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减少我国乙肝疾病负担。”
尽管成效显著,但基层临床一线仍面临各种困难,如诊疗资源结构性失衡,约70%县级医院依赖成人感染科兼诊。除此之外,患儿家长的认知鸿沟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中国肝炎基金会调查显示,约有40-50%家庭因担忧"影响发育”延误对患儿的治疗。
面对挑战,王福生院士团队正牵头推进三大升级路径:分层诊疗标准精细化,依据不同的年龄、肝功、乙肝病毒感染状态制定相应诊疗规范,校准治疗适应证;优化治疗方案与药物研发,团队正依托在研的国家“十四五”项目,实施儿童乙肝不同临床特征队列的优化治疗方案临床研究,同时也与新药研发团队积极合作研发新的治疗方法;全病程智能管理系统,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建的儿童乙肝数据库网络云平台,将随访记录患儿生长发育、检验指标、诊治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协同开发乙肝患儿病程管理APP,提升诊治随访质量。
“凡是未经母婴阻断成功的慢性乙肝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在出生3-6个月内纳入乙肝常规检测或筛查是非常必要的。早期发现才能及时治疗,进而实现临床治愈。”王福生院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