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千万里,我守护着你——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红色军医边关行”纪事

来源: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 作者:朱广平 谷一 王奕璇 王琼 高涛 万衷余 责任编辑:张诗梦
2024-12-04 16:06:12

“没想到边疆哨所也能看上‘专家号’,谢谢你们!”前不久,位于高海拔地区的阿拉艾格尔哨所官兵,迎来一群特殊的“访客”——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医疗队。

巡诊结束,极目远眺,雪山巍峨耸立,天空一片嫣红。伴着晚霞,医疗队员与官兵互敬军礼,约定“再见”。

万里边防线,一片爱兵情。近年来,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持续开展“红色军医边关行”活动,通过定期巡诊、科普宣教、技术帮带、远程会诊等形式,扎实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一线,满腔热忱践行红色军医的为兵誓言。

“边关有爱不觉远,跨越山海只为你”——20余支医疗队深入一线巡诊

“边疆的泉水清又纯,边疆的歌儿暖人心……”今年9月,中心医疗队奔赴新疆。高原的雪花早飘,队员们如一股暖流,给边疆战士带去温暖。医疗队员钟秋深情写下诗歌《向边关》:“你用身躯筑长城,铁骨铮铮。我们用医术守生命,为你护航……”

“你是高强度训练后引起的跟腱炎……”战创伤医学科副主任郭庆山将一名战士的脚搁在自己膝盖上,轻轻揉捏,耐心讲解如何缓解疼痛,为他量身订制“健康处方”。

强季超曾是新疆某团卫生队队长,临床经验丰富,虽年过五十,但每年都主动报名参加巡诊,“能为边防战友服务,再远再累都值得。”他的话道出了红色军医的心声。

浩瀚东海,船艏犁浪。“呜……”随着汽笛一声长鸣,载有中心医疗队员的渡轮缓缓停靠在闽中某海岛岸边。“我们的‘健康顾问’来了!”某边防连官兵喜出望外,奔走相告。

运动引起胃部不适的新兵刘敬祥,训练不慎导致膝关节韧带损伤的战士周楚豪……不同的症状,都得到医疗队员的妥善治疗。

“这是我的电话,有啥事随时咨询!”急诊医学科主任李阳将自己的手机号留了下来,想让边防战友的身体健康更有“医靠”。与此同时,他的妻子、检验科医生钟秋正和队友行进在新疆伊犁军分区的巡诊路上。

第一次参加巡诊,钟秋的高原反应有些严重,但坚持为官兵发放药品,叮嘱注意事项。“比起边防官兵的牺牲奉献,我们这点苦累算不得什么。”她身子虽显憔悴疲惫,但眼神格外坚毅。赶往下一巡诊点的路上,钟秋抓紧深吸了几口氧气,给自己鼓劲。

据了解,近年来他们先后向边海防一线部队派出20余支医疗队,行程近30万公里,巡诊官兵10万余人次,有力提升了官兵的健康水平。

“前方的情不断线,后方的门永敞开”——近千名边海防官兵转诊治愈

一线巡诊,是面对面的健康呵护;后方治疗,是手拉手的生命救援。

去年9月的一天,山城重庆,一位满身绷带、奄奄一息的边防某部受伤战士在医护人员陪同下,乘救护车从机场向中心方向飞驰。

“伤员生命体征极不稳定,如抢救不得力,可能造成伤口感染、左眼失明、器官衰竭……”中心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开辟绿色救治通道,成立多学科救治团队,专题讨论救治方案。

“情况危急,必须和时间赛跑!”牵头负责救治的战创伤医学科教授张连阳神情凝重、周密统筹,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眼科、颌面外科、康复理疗科、心理睡眠科、营养科、放射影像科等医护骨干全力投入,经多次同台、连台手术,最大限度缩短了病危战士血管重建、神经吻合及颅内、眼部、颌面修复手术时间。

一个多月后,这名战士顺利转入康复训练阶段,所在部队特地送来锦旗,“感谢你们,不愧是边关战士健康的守护神!”

抢救生命的感人故事一直在继续。

边防某仓库战士小白身患罕见重症,是红色军医的合力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半年前,小白被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抗磷脂综合征”,短短几日,便从双下肢血栓、肺栓塞发展到脑梗死。而且,由于头部血栓增多,他的左眼突然失明,随时可能因重要脏器血栓形成,导致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风湿免疫科主任戴欢子带领医护人员连夜会诊分析,最终诊断小白是罕见“灾难性抗磷脂综合征”。在无先例可循、极难治疗的情况下,医护团队群策群力,创新尝试个性化诊疗方案,挽救了他的生命。

“今天的阳光好明媚!”转入普通病房的小白站在窗前,凝望外面多彩的世界,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前方的情不断线,后方的门永敞开。”中心红色军医身在山城、心系边关,先后治愈近千名从边海防一线转诊来的重症伤病员,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生命之歌。

“给你一把金钥匙,解开那疑难病症”——培训帮带5000余名卫生骨干

“高原地区海拔较高,气压较低,容易造成牙齿疼痛……”10月中旬,海拔3800多米的日喀则气温骤降,在一线代职帮扶的中心口腔科副主任周霞,正为边防某部卫生骨干作口腔疾病防治知识讲座,她耐心细致的讲解赢得热烈掌声。

周霞泛着高原红的脸上洋溢着笑意:“我交了几十名卫生骨干朋友,加了他们的微信,随时释疑解惑,大家能受益我也很有成就感!”

“给你一把金钥匙,解开那疑难病症。”这些年,中心红色军医利用边海防一线巡诊、帮扶、代职等时机,培训帮带5000余名卫生骨干,留下了一支支“不走的医疗队”。

“这张手掌大小的是胸腔封闭贴,选用水凝胶材料制成,能在10秒内快速封闭伤口……”南国仲夏,南部战区陆军某海防旅训练场一隅,中心研究员刘良明将自主研发的系列战救器材铺展开来,逐一为卫生骨干进行示范讲解。

“战场态势瞬息万变,战场救治更要争分夺秒,必须为一线部队培养一批拉得出、顶得上、救得了的卫勤尖兵!”刘良明如是说。

边关战士在哪里,卫生骨干在哪里,红色军医的心就在哪里。

第957医院是全军海拔最高的医院,组建时间不长,基础相对薄弱,中心多次派骨干力量前往指导帮带。

“一名战士消化道出血,急需救治!”去年的一个秋夜,正在医院驻点帮扶的中心医生谭嘉鑫接到紧急通知,迅即穿衣起床。

一场抢救战士生命的手术紧张进行……

走出门诊楼放眼四望,明亮的月光洒满高原大地,格外祥和安宁,谭嘉鑫的耳畔又响起那优美的旋律:“你为祖国守边防,我们为你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