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
龙潜渌水穴,火助太阳宫。
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
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
——唐·元稹《咏廿四气诗·夏至五月中 》
6月21日,我们迎来了癸卯年的夏至节气,古人通过圭土测日影确定夏至,并对其进行解释:“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今天,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病医学部中医肝病科孙永强副主任医师和大家聊聊夏至节气的养生。
起居方面
夏至暑湿当令,温度湿度过高,人体散热产热不平衡,极易导致中暑,如果感觉乏力、提不起精神,则说明阳气耗散过快、湿邪上蒙神窍,此时避免曝晒尤为重要,尽快到阴凉的地方休息。同时夏天汗孔开放,要切忌过度吹风扇空调,尤其是整晚直吹,否则风寒之邪侵入肌肤,切忌大汗后立刻冲冷水澡,否则寒湿之邪侵入皮肤,不仅导致暂时的肌肉酸痛及鼻塞流涕,而且会郁遏阳气的正常外散,影响人体阴阳平衡,久之成病。
饮食方面
“神医”扁鹊曾说:“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夏季温度过高,人们总是贪凉饮冷、图一时爽快,忽略了“春夏养阳”的告诫,大量食入冰镇西瓜、奶茶饮料等,违背中医养生观念。夏至时节阳气发散,体表阳盛,体内脏腑尤其是脾胃之阳相对减弱,所以到了夏天人们常常食欲不振。如若再大量摄入凉性或冰镇食物,脾胃会受到雪上加霜般的打击,到了秋冬季节,脾胃之阳不能振复,难免腹痛腹泻。常言道“冬吃萝卜夏吃姜”,也是为了补脾胃之阳气。另一方面,夏季雨水较多,湿邪偏盛,人体内之湿也会增多,脾喜燥恶湿,这也是没胃口的原因之一,此时适当增加健脾利湿或解暑的食物,如薏苡仁、赤小豆、白扁豆、绿豆等,有助于恢复脾胃气机。再者,夏季在中医五脏对应为心,五味中对应苦味,苦味主入心经,故夏季人们普遍心火偏亢,易发心血管疾病或精神疾病,应在保持心情舒畅的基础上,适当多食苦味食物,对人体大有益处。例如苦瓜、莲子、百合等,苦降心火。孙思邈说:“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五味子酸甘入心,味酸收敛,甘温而润,汗为心之液,大汗出后,气津耗散易伤心,可少量饮用五味子茶,生津液补气虚。另外,可以多进食一些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如西红柿、黄瓜、桃子等果蔬。
运动方面
夏至温度过高,运动时不能过于剧烈,若出汗过多损伤心阴心阳,导致气津耗散、阴阳两伤。户外运动可在清晨温度适宜时进行,选择在树荫下或者河边快走、做操等温和的运动,尽量避免在阳光直晒下运动。室内运动不要直吹冷气,避免在冷水中游泳。运动结束后毛孔开放,应及时擦干,自然落汗,切勿做直吹风扇、立刻冲凉等损伤身体的贪凉行为。
总之,防止气津耗散、避免贪凉饮冷是夏至养生的不二法则。科学养生应贯穿四季,在夏至阴阳更替时节尤为重要。
专家简介:
孙永强,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病医学部中医肝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现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中医药教育促进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疑难杂症分会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医免疫疾病分会理事。承担和参与科技部、国家级、省部级及军队课题8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6篇:副主编著作2部,参编著作3部。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解放军总医院医疗科技(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
从事肝病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20余年,擅长各类肝炎、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工作,尤其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延伸阅读
“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六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气,在上则滋源,在下则补肾。”药王孙思邈曾对五味子有这样的描述。作为药食同源的中药材,食用五味子可起到收敛固本、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作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国内传染性肝炎患者数量激增,我国一代名师、著名传染病专家陈菊梅教授就是利用五味子的特性,不断攻坚克难,终于研制出含有五味子的降酶药物——“肝得安”1号蜜丸至9号滴丸,成为发现并试用五味子降酶的第一人。后某药物研究所派人专程找到陈菊梅请教其科研成果,陈菊梅都毫无保留地作了介绍。最终,该研究所以陈菊梅的科研成果为基础,合成了“联苯双酯”,成为国内外公认的降酶药物,并一直延用至今。后来,该研究所也因该成果获得国际金奖。虽然获奖证书并没有提到陈菊梅的名字,但陈教授心态淡然,她认为只要是对患者有利、有效,其他的都不重要。可以说,陈菊梅教授为我国摘掉“肝炎大国”的帽子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原302医院党委根据陈菊梅的事迹凝炼出以“淡薄名利,大医精诚”为内容的“菊梅品格”,激励全体医护人员以陈菊梅教授为榜样,做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