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课堂受到学员欢迎
■张 琨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朱桁冈
“前方‘敌碉堡’阻滞行动,现命你分队设计爆破方案破拆!”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陆军工程大学现职军官培训班的《特种爆破技术与运用》课程结业考核火热展开。
现场,学员们轻触平板电脑,目标参数库与毁伤数据详细列举;输入参数,各类型目标的毁伤仿真效果清晰呈现。
“报告,爆破方案设计完毕。”加载后的爆破方案共享到任务端,随着炸药“引爆”, “敌碉堡”瞬间坍塌,系统给出“优秀”评定。
这种基于数据赋能、模拟仿真的智慧教学思路,源于一次演训经历。几年前,相同班次学员参与综合演练,教员随机导调了一种建筑样式,50名学员参与设计爆破方案,最终只有21人合格。
针对常规建筑物能够给出合理的爆破方案,为何换一种建筑样式成绩却不理想?教员张波长期从事实爆教学,他从中发现问题所在:面对常规建筑物,学员们熟悉相关数据,很容易制订方案;而一到实战环境,情况复杂多样,学员们很难做到举一反三。
如何利用有限的在校时间,让学员尽可能“一通百通”,这个想法一直萦绕在张波心头。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员采集多场景下的实爆毁伤数据,建立典型建筑物参数库和毁伤数据库,利用模拟仿真软件构建样本模型。
记者点击鼠标进入系统,能够看到桥梁、楼房、碉堡等典型建筑物的训练模型,每个模型又设定多种爆破方案可供选择。
“构建的样本模型能够对真实世界深度还原,短时间内对样本模型完成爆破方案设计,日常‘见’多了,考核自然胸有成竹。”学员杨峻说,数字化课堂让大家学习高效、底气更足。
让杨峻学习更有信心的,还远不止于此。
打开教学系统,记者看到“智能学习助手”能够根据学员基本信息、考核成绩、学习行为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快速给学员的能力素质“综合画像”,并同步给出科学合理的学习建议。此外,依托教学系统,教员能够随时收集学生相关数据,优化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
精准化教学实施、大数据模拟训练、智能化交互应用……如今,数字化课堂已成为该校推动教学改革的生动样本,为改进教学训练方法、提升育人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
让课堂与战场无缝对接紧密衔接
——陆军工程大学推进战教耦合为战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童 康 张 琨 徐 雅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朱桁冈
陆军工程大学教员在现地教学中与学员们互动。徐雅 摄
教员必须研战知战晓战,传战争之道、解打赢之惑
“为什么要重返淮海战场?”这是教员宋孝和带领大家进行淮海战役现地教学出发前,让学员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今年初,辗转3省9地,陆军工程大学现职军官培训班的学员们沿着淮海战场进行了为期5天的现地教学。在这里,学员们找到了答案。
宋孝和带着大家来到一座大桥上,桥下有一条很深的河流。
“如果你是当时战斗的指挥员,你选择在河流的南岸还是北岸设防?”面对宋教员的提问,学员们把目光投向了两岸的环境。
南岸地势平坦,在北岸设防可以依托河流有利地形对敌进行阻击。绝大多数人选择在北岸设防。
但历史给出了相反选择。当年的指挥员选择在南岸设防,进行环形工事构筑,层层阻击打乱敌人北上计划。
“按照惯性思维,根据有利地形选择战斗方式没有问题,但为了实现全局的战略构想,就需要因势而为。”宋孝和意味深长地说。
“要让学员成为能打仗、打胜仗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教员必须研战知战晓战,传战争之道、解打赢之惑。”为了让学员更加全面了解淮海战役中的指挥艺术,宋孝和精心制作了《淮海战役十六问》的慕课,深入讲解了历史对未来战场的启示。
“研究战争是为了打赢战争,走近战争才能理解战争。”宋孝和对记者说,“我们常说,给学员‘一杯水’,教员得有‘一桶水’。教授学员打仗本领,教员脑中要有更多的经验积累和知识储备。”
空中,无人机盘旋侦拍,感知战场态势;水下,潜航器航行探测,时刻搜寻目标;地面,排爆机器人分工协作,灵活跨越障碍……特种爆破和简易爆炸物排除专业培训班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毕业考核——实战背景下的无人搜排爆演练。
穿戴上VR操控终端,学员林绍景放飞侦察无人机。在无人机的引导下,多台排爆机器人向目标抵近。
“1,2,3……”随着排爆机器人逐一圈定目标,林绍景共找到了7处爆炸物并全部处置完毕。就在他提交完“作业”向后撤离过程中,却意外触发“爆炸物”……
“排爆机器人的辅助终端已经锁定该区域全部爆炸物,怎么会有‘漏网之鱼’?”惊愕的不止他一人。
“战场情况复杂多变,我们不能全部依赖辅助设备,任何时候都要保持独立判断能力。”原来,排爆机器人实施侦察前只有进行大数据比对训练,才能“记住”外形特征相近的目标。演练前,教员韩彪故意遗漏一组典型目标的图像信息,就是让排爆机器人无法判读。
在水下搜排爆训练场,搜排小组小心操作潜航器抵近疑似目标。由于刚才吃过亏,搜排小组更加谨慎细致,拟定的爆破方案也更加合理:浅水层进行“人工诱爆”,深水区投放“诱爆装置”。这种立体梯次排爆战术获得教员认可,最终成功完成作业。
“既需要‘智能外脑’快速感知战场,又需要冷静头脑准确分析战场。”教员张波说,信息化和智能化装备提供丰富的侦察数据和准确的识别判读,是为了辅助学员们深度理解战场、读懂战场。
当把战场视角扫向整个教学,现实危机感变得更加强烈:兼顾军事素养和技术素养的新型教学模式应该是什么样?新技术新战法新理念层出不穷,如何融入传统工兵教学?张波和他的教学团队继续在通向未来战场的道路上探索。
实战运用如同“小马过河”,只有亲自尝试、大胆探索才知道深浅
密林深处,硝烟四起。
“基本指挥所已经暴露,现命你部迅速转移!”一场演练中,学员乔晓伟迅速组织指挥所各要素撤收。前期,他对地形进行详细勘察,对于新的指挥所预选区域,乔晓伟早已胸有成竹。
隐蔽行军,电台保持静默,各车缩小间距……按照选定路线,乔晓伟和战友们来到了新的指挥所开设区域。
战场特情接踵而至,乔晓伟综合运用各类保障力量推进演练进程,思路越打越清晰,战术越用越灵活。
后来,乔晓伟的案例被教员引入课堂,引发学员们热烈讨论:设障分队开设阻绝壕遇到困难时,如果协调技术连加强,将事半功倍;筑城连开进时遇到混合雷场阻碍,如有爆破连支援,将一路顺畅;工程维护连需要进行野战指挥所伪装,伪装连协助可以避开侦察……
“现代战场,保障力量分割使用会减弱战斗力,协同作战、攥指成拳才能更有力量。”在教员与学员的激烈讨论中,理越辩越明,指挥思路也越来越清晰。
某训练基地,大雨滂沱,渡河工程保障行动课目展开。
大雨导致水位上涨,河的流速、水量已与前一天学员侦察时大为不同。是让学员象征性完成图上作业,还是按照既定计划实际展开?这道难题横亘在导演部人员面前。
经过紧急勘察后,导演部做出一个大胆决定:让学员自主选择。
“这已经大大超出了平时课堂和之前侦察中的预想。”教员说,“这就是真实的战场环境,将作战行动的决定权交给学员,既是信任,更是历练。”
雨中,学员们勘测水流和河宽,综合评估后下定决心按计划完成作战任务,一座军用桥梁顺利横跨河上。
演练中,由培训学员担任指挥员,完成道路抢修、渡场开设、目标伪装、工程破袭、障碍破除、指挥所维护等20余个课目演练,演练全程红蓝对抗、随机导调,用危局、难局、僵局锤炼学员作战能力。
“实战运用如同‘小马过河’,只有亲自尝试、大胆探索才知道深浅。通过这次演练我感到强烈的本领恐慌。”复盘环节,学员钟城深刻总结、查摆不足。他感慨地说:“书本上学的知识考了满分,在战场上也有可能会不及格。”
放下旧的尺子,拿起新的镜子,教学相长让育人思路变得更加开阔
清晨,一阵急促哨声,打破了高原驻训场的宁静。
某连闻令而动,向指定地域快速行军。刚出发不久,就接到“敌情”通报:“前方有无人机低空侦察。”
连长一声令下,官兵们马上进入前期构筑掩体,成功躲避了无人机侦察。
现场,陆军工程大学代职教员范瑞洲满意地点了点头。范瑞洲长期从事野战掩体构筑教学,去年秋天刚到连队时,官兵们请他上台授课,正当他兴致勃勃地授课时,一名战士突然打断了他的话:“报告教员,您讲的知识很新颖,但我们关心的是能不能把掩体构筑的难题解决了……”
突如其来的提问,令范瑞洲始料未及,也引发他的思考。
范瑞洲走近官兵了解实情:在一些特殊环境下,掩体构筑是官兵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打通制约战斗力提升的堵点,是院校科研工作的出发点。”那段时间,范瑞洲边代职边研究,他所在教研团队联合有关单位探索形成了一整套单兵掩体的实用成果。
“让科研对接战场,把战场搬进课堂,教学相长才能破解战斗力生成难题。”翻开范瑞洲的笔记本,里面详细记录着他的调研体会:单兵掩体使用规范、复杂环境下的工事构筑注意事项、多功能单兵掩体可行性论证……这些冒着热气的一手资料,已经被教研室充实到掩体构筑教学内容。
“数据丰富,案例真实,这堂课‘干货’满满。”军用道路课堂上,教员张璐不仅给出了最新的想定案例,还附带了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气候条件、降雨情况等基础数据及战术要求,生动还原了高海拔地区环境特征,赢得了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这些教学素材大多源于张璐在部队的代职经历。那年9月,高原驻训场的路基出现渗水现象,情况紧急。
经过讨论,大部分连队干部倾向于变更渗水路段。站在一旁的排长高升却给出了另一套作业方案:构筑迂回路,边定线边作业。
“正值秋季,路基冻土层处于由软到硬过渡阶段,支撑强度开始变大。渗水只是从大石砾缝隙流出,迂回改道避开渗水区即可,无需变更路段。”言语间,高升拿出学习笔记本,上面详细记录着附近地形地貌特征、冻土层季节变化规律、路基底部构造分布等相关数据。很多数据,张璐也是第一次看到。
最终,按照高升的方案,连队很快构筑一条新的道路,既提高了作业效率,又不影响后续部队机动。
同样是高原驻训场,某团王参谋在组织工兵连机动训练时,也遇到了道路抢修难题——因昼夜温差大,路基刚开挖不久就因温度升高变得泥泞不堪,影响部队机动。
“我想到参加院校培训时教员讲的道路抢修案例。”当时教员从要素、内容、方法等方面的清晰总结,给了王参谋很大启发。他和战友们一起,综合地域环境、任务需求、作业进程等多种因素,利用周边山石开展野战道路抢修。在接下来的演练过程中,他根据不同保障对象和作战需求灵活开展工程作业,取得预定成效。
“放下旧的尺子,拿起新的镜子,教学相长让育人思路变得更加开阔。”张璐深有感触地说,部队案例极其鲜活,经过院校加工可以提炼出理论,再去指导部队实践,既是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更是教学相长的价值旨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