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军85%以上气象海洋业务岗位主要骨干从这里走出”
——答卷三:人才
2005年2月27日,一场特别的入伍宣誓仪式在原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礼堂举行。面对鲜红的“八一”军旗,一位年过花甲的“新兵”郑重举起右臂庄严宣誓。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崇银,也是当时国内首位特招入伍的中科院院士。

李崇银院士入伍宣誓仪式
“梯队建设对人才培养工作至关重要。”建院之初,气象海洋学院就敏锐抓住这一特点,坚持高端引进,以大师孕育精英。在李崇银院士来到气象海洋学院的十余年里,他所带团队的成员中有的已选升专业技术少将,有的成为专业领域的带头人;他所培养的40余名硕博研究生中,有的被评为“海军年度人物”,许多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成长为颇有名气的科研中坚骨干。
2020年,三则喜讯传遍了气象海洋学院:该院某探测与信息处理教研团队成员胡帅的论文《大气非球形粒子散射计算模型及其研究》荣获国家级优秀博士生论文;专业技术少将费建芳的学生马占宏负责的研究项目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该院某大气科学团队成员哈瑶荣获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光辉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专家教授对青年人才的呵护,更离不开团队对人才的培养。
走进气象海洋学院院史馆,最显眼的位置摆着一个公文包,这是该院首任校长涂长望先生任职时随身携带的公文包。
家属捐赠公文包时,正逢涂校长任职过的其他学校也在办庆典,都希望将公文包在自家校园展出,可涂校长女儿的一句话却让在场的每一个人印象深刻,“爸爸说他第一个任职的学校就是气象学院,这个包还是捐给气象学院。”

涂长望校长的公文包
一个公文包,是一份历史的回忆。对于气象海洋学院的官兵来说,这更是老校长对学院抓好育人工作的一份嘱托。“办学初期,学院教学条件十分艰苦,任务十分繁重,但教员们手写教材、自制教具,为全军甚至全国培养出了一大批气象专业人才。”见证了学院发展历程的老教授程昭带我们生动还原了那段历史。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为了提升学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学院在当时还建设了相对成熟完备的气象实习台,北京大学曾长期借用。为此,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曾庆存院士曾感慨道,“我的毕业设计就是在气象实习台完成的,说起来,我也是学院的半个弟子。”

气象实习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世界气象组织工作,在力度和广度上都越来越得到认可。”在世界气象组织总部,该组织助理秘书长、气象海洋学院1981届毕业学员张文建正在为世界气象事业贡献着中国智慧与力量。

世界气象组织助理秘书长张文建
“5天后,将有热带气旋从演习区域经过,预计会严重影响部队作战行动,建议将作战发起时间提前!”在东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大厅,某保障队总工程师、气象海洋学院2011届毕业学员葛晶晶的精准预测赢得了首长和战友的高度评价。

葛晶晶在野外机动作业时进行天气会商
谋时谋天谋打赢,报阴报晴报国家。70年来,从这里走出的一大批以张文建、葛晶晶为代表的毕业学员正在各自的岗位上用精筹妙算把脉祖国的万里海天。

气象海洋学院机关楼
潮起云涌海天阔,乘风扬帆正当时。70年,在滚滚的岁月洪流中,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对于气象海洋学院,却是从无到有、砥砺奋进的70年。回望峥嵘岁月,一幕幕往事再度涌上心头,那些奋斗的历程、那些用青春和生命铸就的荣光,是每一代海天人最宝贵的财富。现如今,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已经发展成为全军气象、海洋和空间环境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新一代官兵正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用智慧和汗水在建设世界一流高等教育院校和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实践中,告慰着先辈们,创造着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