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工程大学研究生院组织博士研究生学员开展“博识太空”分享交流活动——
创新“雁阵”从这里起飞
■许 庆 杨凯淇 陈艳秋
航天工程大学研究生院不同专业博士研究生学员在宇航科学技术创新中心进行学习交流。高宇辰摄
“候鸟迁徙时如何保持队形?”当航天工程大学研究生院某学员队教导员周雷抛出这个问题时,大屏幕中成百上千只飞翔的候鸟宛若流动星云的画面,引得台下博士研究生学员发出阵阵惊叹。
“这些看似无序的个体最终形成有序整体,我们称之为‘鸟浪’或‘雁阵’。”周雷的话音未落,目光已投向台下,“我相信在雁栖湖畔的你们,也能通过分享交流,形成属于博士群体的创新‘雁阵’。”
这是前不久该院新一期“博识太空”分享交流会的开场。4年间,该院博士研究生学员已经组织了8期活动,20余名博士研究生学员登台主讲,在分享中打破专业壁垒,通过“结伴+激励+成长”的交流平台,让个体钻研的星光汇聚成集体奔涌的星河。
孤羽难越千山
从独飞到结伴同行
如今,看着“博识太空”分享交流会现场学员们不同观点频繁碰撞的火热场景,周雷的思绪拉回到4年前。
交流会的诞生,源于一位博士研究生学员所发生的转变。
彼时,学员任永杰刚从本科、硕士一路直攻博士,对于即将到来的第17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他铆足干劲,志在必得。
然而,在备战期间,任永杰第一次感受到数学理论与工程实际之间的鸿沟。面对一道具有工程实际背景的考题,他延续着一直以来的学习习惯,一口气从图书馆借阅了10余本相关书籍,把自己闷在宿舍研究了3天,依然毫无头绪。
“这样的状态,到了正式比赛时肯定要栽跟头。”中午吃饭时,任永杰和同学们吐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任永杰的话引起同学李庚的兴趣。得知任永杰是被难题卡住,刚刚从某试验场区实习归队的李庚开始尝试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为他支招,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不到30分钟的“头脑风暴”,竟把解题思路给捋顺了。
激动的任永杰一巴掌拍在李庚肩上:“你这场‘及时雨’来得太是时候了!”李庚笑着回答:“你有扎实的数学功底,我有工程实践的经验,建模竞赛咱俩联手进击,一定会事半功倍。”
接下来,两人一拍即合,组队参赛,获得二等奖。
这件事引起周雷深思:“博士研究生学员到底该怎样开展研究?”同样经历过研究生阶段的周雷有着自己的体会,博士研究生学员专业积累厚实,大家缺乏的不是根底,而是交流的平台。
经过与几名学员支委碰头,周雷提议定期组织博士研究生学员开展分享交流活动,让“孤鸿”能够有机会成群结队。
这项活动很快吸引了学员们的积极参与,大家还为分享交流会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博识太空”,取博士的谐音,旨在聚焦航天领域,形成“知识大联合”。
交流会带来的影响立竿见影,几个场次的“博识太空”交流会办下来,学员队走廊里紧闭的房门少了,同学间的相互走动和交流多了,还能时常听到激烈的学术争论声。
长空自有雁阵
相互激励奔赴远方
“看,‘窦姐’又在跑步,真羡慕她的精神状态。”
学校操场上,同学们经常能见到学员窦晓华身着航天城半程马拉松纪念衫奔跑的身影。这位同学们口中的“窦姐”,是一位已在航天发射场一线岗位工作了20余年的“技术老兵”。
“这个课题对我而言,难度太大了”“论文进展缓慢,每天都很烦躁”……窦晓华总会在不同场合听到同学们的困惑和焦虑。恰逢新一期“博识太空”分享交流会正在报名,窦晓华决定主动走上交流会的讲台。
“我喜欢长跑,因为这项运动不仅能够产生‘快乐因子’多巴胺,让我保持良好体力,还能提醒我,要做一只求学路上执着迁徙的候鸟。”交流会上,窦晓华将自己一路备考博士研究生的经历娓娓道来。
“当我决定攻读博士时,有人问:还有几年就可以退休的人,折腾什么”“40多岁的年纪,重新捧起课本和年轻人站在起跑线上,能跑赢吗”……窦晓华说,当初很多人都在质疑她的选择。
但当工作中遇到某些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时,扎根岗位多年的窦晓华深知一个道理:有些答案,必须回到理论的源头去寻找。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年龄不应成为科研的阻碍,而应成为深度思考的阶梯。讲台上,窦晓华展示了在校两年来参与完成的某型火箭发动机改进方案。讲台下,几位从事工程理论研究的同学频频点头。
有人毛遂自荐,也有人应邀上台。学员张云帆在临近毕业之际收到了一份期待已久的“应用证明”——他提出的某评估模型在部队训练中得到了验证。
看到来自一线部队沉甸甸的认可,同学们都投来羡慕的目光。为此,周雷专程邀请这位“解题能人”上台交流经验。
张云帆分享了自己勇敢奔赴军旅、对梦想不离不弃的“迁徙之路”。10年前,北京大学本硕连读的他毕业后放弃高薪参军入伍,在部队历经多个岗位历练,4年前进入航天工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带着问题重返校园是动力,带着对策回归战位是决心。”张云帆说。
在校期间,张云帆结合入学前的岗位任务实际选择了某课题。课题研究中,他采取多种方式到部队进行调研。为采集训练数据、开展模拟论证,他的调研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雁阵”的形成离不开“头雁”的带领。在窦晓华、张云帆等榜样激励下,学员们集结成“雁阵”,翅膀在风雨砥砺中变得更有力量。
如今,更多学员奔赴部队跟演跟训、联合科研院所开展共同课题攻关、积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博士研究生学员队也连续4年被评为“四铁”先进单位。
飞鸿踏过雪泥
换羽成长振翅高飞
交流会收获的不仅是结伴同行、结阵远行,还有自我的突破与成长。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不能因为不确定而不努力,从今天起,我愿做一只‘飞鸿’!”学员贾玉童自信从容的发言,让周雷深感欣慰。
没人想到这个在台上侃侃而谈的“飞鸿”,两年前还是一位在学术汇报时紧张到声音发颤的实验室“隐士”。变化,来自同门师弟的“激将式”邀请。
“师兄,我们正在筹备下个月的‘博识太空’分享交流会,你来当主讲人怎么样?”面对同课题组战友彭思卿的邀约,贾玉童本能地摇头:“我对着稿子念都磕巴,这种场合还是算了吧……”话未说完,彭思卿把一摞厚厚的笔记本拍在桌上:“你从硕士阶段就专注于月球遥感测绘研究,这些年的研究积累,难道要永远锁在实验室里?”
贾玉童一夜辗转难眠,想起导师曾说:“科学研究既要能在实验桌前发现真理,也要能在聚光灯下传播真理。”次日,他给彭思卿发去信息:“我试试。”
此后的时间里,实验室的玻璃窗成了贾玉童特殊的“观众”。每天傍晚,贾玉童对着窗影练习演讲,用摄录机录下每次试讲反复打磨。学员队的走廊里,经常能看到他拽着路过的同学模拟答辩,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各种问题。
量变迎来质变。当贾玉童站上讲台,精彩的汇报引得全场经久的掌声。
台下,细心的听众张钰洋在笔记本上记下贾玉童将晦涩的测绘术语转化为“给月球做CT”的生动比喻。她的科普创意也因此受到启发。后来,在全军科普讲解大赛中,张钰洋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二等奖。
站上讲台后,贾玉童越来越自信,取得的荣誉越来越多:第6届PIE系统开发大赛特等奖、首届空天博士生大赛“杰出选手”、第6届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一等奖……这位“飞鸿”已踏过雪泥,振翅飞往更大的舞台。
通过交流会实现自我成长的学员还有很多。学员彭思卿通过参与每期交流会的筹备,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如今已成为学员队模拟连骨干;学员黄锦程参与交流会上对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讨论后,开始尝试在本地局域网服务器上部署大模型数据集,供课题组成员共享使用,显著提升了科研效率;学员张昌品受到交流会中实验数智化转型案例的启发,与同学共同录制的某训练系统微课,已正式上线“军职在线”平台……
4年时间,这个以博士研究生学员为主体、以分享为主旨的交流会,听众规模由最初不到20人发展到上百人,形成文字资料10万余字,成为校园里小有名气的“创新文化品牌”。
为了让更多人享受到交流会成果,学员们准备将优秀讲稿汇编成册,择期出版。从今年开始,“博识太空”分享交流会还启动了一个“归雁计划”——邀请优秀博士毕业生回到母校与师弟师妹们面对面交流。
在“博识太空”分享交流会的带动下,“军硕”讲坛、“天问”科普等学术活动也相继开展。研究生院内,成群的“雁阵”翱翔在创新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