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晒我的“寒假报告”
月渐圆,寒假也渐入尾声。还记得假期伊始,军校学员们带着期待踏上归途。与亲人团聚、享受亲情之余,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大家都做了些什么?
假期,是军校生活的一段留白,也是难得的充电加油时光。这个寒假中,有的学员结伴而行,穿越历史的烟云,开启一场追寻之旅;有的学员不懈挑战,用点滴汗水和坚实脚步,奔跑在奋进的路上;有的学员俯身耕耘,在科技的试验田里开拓,让强军梦想落地开花……
时光信笺上,青春的篇章由自己书写。返校之前,让我们打开军校学员的“寒假报告”,一起感受他们精彩而充实的假期生活。
追寻:跑好自己的这一棒
■张天烨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 芮
海军勤务学院学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参观。张天烨 摄
寒假第一天,海军勤务学院6名学员满怀期待地踏上开往北京的列车,开启一场特别的旅程。
半年前,学院组织大四学员到部队进行专业实习。一次偶然的机会,学员林舒华来到海军博物馆进行参观。鲜红的旗帜、威武的战舰、闪耀的奖章……一件件承载着人民海军发展历程的展品,让他内心澎湃。
“它们安静地躺在博物馆里,却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林舒华说,“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回到学校后,林舒华将他的参观感受分享给同专业的战友们。听着林舒华激动的讲述,大家深受鼓舞,决定利用假期一起踏访更多红色地标、聆听更多先辈故事。
寒假来临,学员们的第一站,来到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博物馆内人流涌动,一位头戴“雷锋帽”的老爷爷引起了学员们的注意:只见他的帽子已洗得发白,忽而弯腰伏在展台上,用手摩挲展陈柜的玻璃;忽而踮起脚尖,仰头凝视墙上的照片。
展陈柜的玻璃映出一张布满皱纹的脸,双眸闪烁着泪花。老人嘴里呢喃着:“好啊,现在好了……”
心有所动,一旁的林舒华主动与老人聊起天:“爷爷,您的帽子很特别。”
“这是我的老班长送给我的临别礼物。”老人一边说话,一边让学员们看他大衣里已经泛黄的老式海魂衫,“我呀,曾经是一名守岛的水兵。”
“以前,我们做梦都想拥有威武的军舰。可是那时条件艰苦,别说军舰,就连补给物资的小船都少。现在好啊,一艘艘新型战舰入列,岛上建起楼房,真想再回去看看……”
林舒华实习时刚刚登上过列装不久的075型两栖攻击舰,回想着舰上宽广的甲板和整齐列阵的战机,他对老人说:“爷爷,我们是海军院校学员。是一代代官兵的建设和付出,为人民海军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我们也一定跑好自己的这一棒,努力学习奋斗。”
老人竖起大拇指,然后缓缓地拍着林舒华的肩膀说:“现在条件好了,可是小伙子们,过去的苦日子可不能忘啊。”
“请您放心,我们不会忘、也不敢忘……”学员们纷纷说道。
“爷爷,未来交给我们!”告别之前,学员刘鑫杰对老人说。
穿梭在历史的时空中,学员们心潮起伏。博物馆里的偶遇,让他们看到一名老兵的初心和信仰,而信仰一旦融入血脉,就会迸发出强大的力量。
走出博物馆已是傍晚。第二站,学员们计划去天安门广场。
“在学校每天都能看到升国旗,但总是看不够。”学员王圣添说,“从小老师就告诉我们,五星红旗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这面旗帜,凝聚着民族的精神,承载着国家的希望。”
凌晨,学员们早早来到天安门广场。长长的队伍中,有头发花白的老人,有系着红领巾的孩子,还有拖着行李箱的大学生……
通道打开后,大家不约而同地加快了脚步。广场上迎风奔跑的,是一个个热切的身影。
天空渐渐泛起鱼肚白。雄伟的天安门城楼巍然屹立,广场上人山人海,学员们静静等待着。不一会儿,国旗护卫队官兵整齐划一地走出城门。
此时,一个稚嫩的声音在王圣添耳边响起:“妈妈,哥哥手中怎么有3面旗子?”梳着麻花辫的小姑娘看了看自己手中的国旗,然后指着王圣添手中的旗子问道。
还没等小姑娘的母亲回答,王圣添便耐心地说:“一面是五星红旗,一面是八一军旗,还有一面有海蓝色和白色相间条纹的是海军军旗。”
“哥哥,海军是什么呀?”
“海军是人民军队守护祖国海疆的军种。在蓝色的海洋上,有威武的战舰和英勇的水兵……”
“哥哥,我也想当海军。”
7点32分,《义勇军进行曲》奏响,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学员们凝视国旗,小姑娘敬少先队队礼,大家一齐高唱国歌。
46秒后,旗杆顶端的国旗迎风飘扬。王圣添把手中的海军军旗送给了那位小姑娘:“等你加入!”
从老兵身上感悟革命军人的信仰,把守护祖国的拳拳之心传递给新一代少年,这是一场信仰的传承与接力。肩负责任、奋勇前行,跑好自己的这一棒,在不断追寻中,学员们内心的信念愈加坚定。
奔跑:流汗的青春不迷惘
■刘 佳
空军航空大学学员组织长跑训练。于洪峰 摄
“我要骑车去远方,不怕前方的路山高水长……流过汗水的青春才不会迷惘……”耳边旋律萦绕,脚下车轮飞转,空军航空大学学员孙康乐身穿防风保暖的骑行服,从老家安徽阜阳开始长途骑行。
孙康乐第一次骑行是在初中,他被自由逐风的感觉深深吸引,此后便一发不可收,骑行的距离也越来越长。最长的一次,他花了一整天骑行近80公里。这个寒假,他给自己定下骑行100公里的目标。
出发时,夕阳的余晖把天空染成了橙红色。孙康乐一路沿颍河向东骑去,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在欢呼雀跃。
骑行几十公里后,孙康乐的双腿不再轻快有力,屁股也坐得生疼。坡度很大的阜裕大桥出现在前方,一辆辆汽车从身旁的车道呼啸而过。此时在他的眼里,这座桥好像没有尽头。
这种感觉,让孙康乐想起去年夏天在某野外训练基地开展的紧急夜行。他和战友们在低辨识度、路况复杂的陌生地域摸索前行,也遇到一个令人望而却步的高坡。
长途行军,许多人脚底都磨出了血泡,豆大的汗珠从脸颊滑落。孙康乐看到身旁战友脚步踉跄,本想在爬坡时帮他扛枪,但战友一句坚定的“我能行”,反倒让孙康乐心里涌起一股力量。他们一起咬牙冲上了那个高坡。
同样的力量也鼓舞着骑行的孙康乐,他用力踩着踏板,向眼前的大桥发起冲锋。每蹬一下踏板,他都使出全身力气,后背已完全被汗水湿透。
终于,孙康乐骑到桥顶。当他俯瞰颍河两岸,阜阳城万家灯火尽收眼底,回头望去,心中满是兴奋和自豪。
拂晓时分,孙康乐骑行路过阜阳市革命烈士纪念馆。晨光中,烈士雕塑庄严肃穆。他停下驻足,向意志顽强、不畏艰险的先烈们敬礼致敬。带着坚定的信念,身体已有些麻木的孙康乐骑完了最后10多公里。
和孙康乐一样,寒假期间,还有许多学员都在挑战自我。
“随风奔跑自由是方向……即使再小的帆也能远航……”熟悉的音乐、久违的操场,学员陈默回到母校——绵阳中学青少年航空学校,打算在这片梦想起航的土地,用一场“半马”纪念成长。
刚开始几公里,陈默轻松自在、步伐轻盈。寒风吹过脸颊,带着些许刺痛,恰似陈默初入军校时面对严苛训练的感受。他想到自己第一次3000米考核——跑到半途体力严重透支,胸口像被灼烧一般,他一度想要放弃。突然,身后一只有力的手推了他一把,耳边响起同学的呼喊:“别停,想想你为什么来这里!”
此刻,陈默又在脑海中回想同一个答案。儿时,他在外婆家的菜地里总能看到飞机从头顶飞过,就像田野上空的鸟儿一样自在。于是,飞上蓝天,便成了他的梦想。想着想着,陈默调整呼吸、咬紧牙关,向前跑去。
跑过10公里时,陈默感到小腿的酸痛阵阵袭来,每一步都变得艰难。恍惚间,他想起了初次体验飞行的经历。
狭小的座舱、眼花缭乱的仪表盘,再加上飞机在空中的颠簸,内心的慌乱几乎将他淹没。“冷静,按流程操作!”听到教官的指令,陈默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镇定。他对照仪表,一点一点修正飞行姿态。
从那之后,为了将流程烂熟于心,陈默加倍努力。深夜,他在台灯下一遍遍翻书,反复推导公式、绘制思维导图,直至把知识点吃透。
此时在跑道上,陈默同样冷静应对身体的疲惫,依据自身状态微调跑步节奏。最后5公里,他体力逼近极限,汗水湿透衣衫,被风一吹,寒意刺骨。一群正在训练的学弟追上他,喊了句“加油”,他好像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想到未来有更高远的蓝天等待他去征服,陈默心中的火焰越燃越旺。他拼尽全力冲刺,完成了这次“半马”挑战,疲惫与自豪交织。
正如耳机里的那句歌词:流过汗水的青春才不会迷惘。一次次刷新目标,一次次超越自我,空军航空大学的学员们在挑战中成长。
耕耘:把论文写在战场上
■李 智 王海柱
武警工程大学学员邱鑫源正在检查调试相关设备。南晋 摄
伴随新年零点的钟声,窗外爆竹声声,绚烂的烟花把夜空映得别样美丽。武警工程大学博士研究生学员邱鑫源拿出手机,给科研团队的战友们一一发去新春祝福。
互道祝福中,有人调侃邱鑫源过了一个“袖珍版”的寒假,她回复道:“科研人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今年寒假,为了科研项目好几年没有好好回家过年的邱鑫源,正准备收拾行李,一个意外的通知打乱了她的计划。
“咱们的项目论证提前了,春节前就要展开,有没有人愿意留下来完成这项任务。”实验室负责人问道。
“我愿意。”没有丝毫犹豫,邱鑫源申请道。
受领任务后,邱鑫源与家人通电话说明了情况,家人非常支持,这让邱鑫源干劲更足了。
连续一周,邱鑫源一直“铆”在实验室里。为了能充分展示好团队最新成果,邱鑫源认真研判每一个可能的“风险点”,提前做好功课。演示前一晚,邱鑫源和团队成员反复调试设备,核对参数,熟练演示内容与方法。
“你去休息一会儿吧,明天你还要上台报告呢。”团队成员袁副教授看着两眼通红的邱鑫源说。“有几个可能的提问我还没有十足把握,必须要解决掉。”邱鑫源摇了摇头。
每一分努力都不会白费。第二天,面对几十名科研专家,邱鑫源以扎实的知识储备和流利的语言表达陈述团队主持的科研项目,并顺利通过论证。
完成项目论证后,邱鑫源在除夕前一晚踏上了归途的列车。与家人度过了几天温馨时光后,心里装着课题的她又匆匆回到了学校。
“鑫源,我建议你的论文以最前沿的某技术为方向,这样不仅与咱们的科研项目关系更紧密,也能让你未来的科研路越走越宽。”同样也已返回工作岗位的导师崔教授对她说。
“可是我们前期确立的课题已经是最新的研究方向了,有必要冒这样的风险吗?”邱鑫源有些犹豫。
“当你毕业的时候,它还能是最新的吗?科技就是核心战斗力,先人一步,才能先发制人。”崔教授希望他的学员们做科研能看向更远的地方。
在导师的激励下,邱鑫源坐在电脑前不断检索相关的课题论文和最新成果,思考着新技术的各种可能,最终确定把某前沿技术作为论文研究方向。
重新确立选题的邱鑫源燃起了斗志,她在图书馆、实验室和宿舍间往返,翻阅枯燥的理论文献,琢磨陌生的装备器材,认真细致地重复实验。
每天,邱鑫源会拍下离开实验室时的钟表,记录自己努力的点滴日常。然而,面对陌生的科研领域,她还是有些摸不着头脑。
“科研领域浩瀚无垠,要想钻进去就要找好‘切口’,才能激起你想要的‘浪花’。”崔教授一语点醒梦中人。
“尽管围绕该项技术的研究并不成熟,但是将其从整体变为部分,便可逐个击破。”结合团队以往研究经验,邱鑫源果断锚定了目标。
为了能将自己的构想加以验证,邱鑫源利用模型构建来检测可行性。“如同机械检修一般,出现了问题就要将机身全部检查一遍,模型的构建也是如此。”面对模型一次次的运行失败,邱鑫源一次次进行更新完善。
寒假到了尾声,邱鑫源的模型初步通过了实验,并依托实验拟定了论文提纲。
“今年将会举办某无人智能系统挑战赛,我要与一线指挥员、战斗员交流,也要向地方高校和企业‘取经’,让自己的研究与部队的实际需求耦合。”邱鑫源明白,只有把根扎在基层部队,才能让科研开花结果。
把论文写在战场上,为强军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邱鑫源和团队成员们正不懈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