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3日至5日,“国防语言能力建设研讨会”在国防科技大学举行。本次会议以“国防语言能力建设:新探索与新路径”为主题,围绕国家语言能力建设、军队语言能力建设、军事外语教育、国防话语、军事翻译与对外传播和战争文学等议题开展研讨。
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首席专家刘杨钺在致开幕辞时表示,智能时代的国防语言能力建设,将呈现诸多新特征,面临诸多新挑战,期待诸多新举措。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将服务国家战略和满足军队需求有机结合,致力于在新形势下推动加快以智能、信息、计算为赋能的国防语言能力建设发展步伐,推进国防语言能力建设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军队的战略需求,为强军兴军发挥重要作用。
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表示,现在战争是在战场、信息场和舆论场三个场域中进行的。这三个场域,都与语言密切相关。战争场域中,战事的推演决策及终结谈判、信息化武器的应用,语言的地位愈来愈重要;信息场域中,战场内、战场内外、天上地下的信息沟通,都离不开现代语言技术;舆论场域,关系到战争道义和民心向背,更是需要话语言说。“语言就是战斗力”,在新的战争形态下,应有新内容,应作新设计,应有新创新。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译审表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急需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提高传播效果。时代需要外语专业人员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对外翻译中国、传播中国的任务中来。做好国际传播,需要使用融通中外的语言,这意味着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更加注重国际视野的拓展,尤其是翻译实践能力的提升。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表示,外语教学是一个民族对外交往、站稳国家立场、培养全球视野、塑造宏大世界观的重要界面,要继续为国家复兴和民族富强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外语教育不应只聚焦于基本知识的教学,还应重点关注培养学生的思想力、想象力、创新力和创造力,把语言教活;将外语教育的诸多“理念”理论化、本土化,发展出真正切合我国国情、教情和学情的中国外语教育理论。
武汉大学赵世举教授表示,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不可预测性和难以掌控性,令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更趋严峻。在当今国际局势下,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场域潜存着难以估量的安全风险,亟待强化相关评估和防治。开展“人机会话”语情观测和研究势在必行,也有必要将其纳入国防语言能力建设的范围,从底层技术、生成内容、舆情热点、相关生态等方面加强观测和研究,为维护国家安全及时提供重要依据和学术支撑。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彭天洋教授表示,我国的军事翻译在战火硝烟中孕育,在斗争磨砺中成长,多年来为有效保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维护和平稳定的有利发展环境做出重要贡献,为我军不断拓展国际交流发挥先导性、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形成了独特的翻译标准和美学取向。新时代应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战略要求对加强中国特色国防话语对外传译,讲好中国军队故事提出新使命新任务。
国防科技大学梁晓波教授表示,建立国防语言研究方向以及相应的学科内涵已成必然之势。国防语言内涵丰富,国防语言能力建设是其中的重要核心。国防语言研究从起初的战时应急培训、能力培养和管理调用,经历了冷战、后冷战、新世纪初以及当下智能时代的不同阶段,其内涵、特点、领域以及研究理论和方法在新的时代都有了新的变化和要求。进入智能时代,应对国防语言内涵及学科建设进行深入梳理和定位,为下一步更好地促进本领域和相关领域的学科建设和研究发展提供支持。
国防科技大学易绵竹教授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大语言模型在军事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日渐凸显。军语作为军事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军事知识的主要载体之一,其释义的准确性和翻译的规范性对于跨语言大模型数据训练与运用至关重要。通过厘定军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探究军语在军事领域大语言模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提升大语言模型效能的军语数据集优化和军语释译规范化,为国防语言智能处理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与会代表一致肯定在当下开展国防语言能力建设新路径探索的重要性,认为新的时代在技术的推动下,国防语言能力的建设将更加突显语言智能、突显核心技术、突显跨文化跨语言跨区域多模态的新的能力建设;将更加关注语言转化为实际能力的运用;将更加突显语言在多样化军事行动,特别是国际多样化军事行动中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快速支持能力;将更加关注语言能力生成国防话语的能力,关注国防话语宣示国家国防能力、展示国家决心、维护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能力。
来自中国翻译协会、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长安大学、湘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35所军地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代表,与国防科技大学部分师生共200余人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