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主席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如何在思政课教学中提高针对性和吸引力?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积极进行探索,他们采取情景表演、配乐诗朗诵、歌曲舞蹈等表现形式,创排了以“大西柏坡铸魂育人”为主题的沉浸式情景剧,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进行集情景式、沉浸式、体验式、娱乐式于一体的艺术性创造,让学员们共情、共鸣、共振、共享。这个创新做法,给人以启示。
课堂连着“西柏坡”
■黄婉静 陈升伟
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组织学员到西柏坡现地教学。董 昱摄
“怎能忘,在这片热土之上,一代代共产党人那浩然正气和耿耿英魂,牵引着中华民族疾行的脚步……”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大讲堂内座无虚席,前方的讲台变身为舞台,政治工作教研室教授唐继承和他的学员们,正在生动演绎毛泽东和战友们如何来到西柏坡,又如何踏上进京“赶考”之路的故事。
这是学院“大西柏坡铸魂育人”情景课的一幕。来自各战区和军兵种部队的学员,既是听课者,也是演绎者——他们和唐教授一起,通过不断的追问与思索,引领课堂内容循序渐进,生动还原历史场景。
这是一场情景剧,也是一堂思政课。师生们把真实的历史故事搬到思政教育的课堂,用党史军史的实情、实景、实例,辅以讲述、朗诵、歌唱、表演等表现形式,引发学员们关于理想信念的深度思考。
迄今为止,这场“大西柏坡铸魂育人”情景课已为石家庄和北京两地的师生、驻地官兵、友邻单位授课5场,超过5000余人观看演出。
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学员参演“大西柏坡铸魂育人”情景剧。图为学员扮演的剧中人向建党初期的党旗宣誓。受希文摄
历史再现
让燕赵大地上的红色资源活起来
“经上级党组织批准,正定第一个工人党支部自今日起正式成立了,任命郝清玉同志为党支部书记!”
舞台上,着一身长袍大褂的是学员李牧野。在他声情并茂的演绎下,进步学生“尹玉峰”对“郝清玉”郑重宣读了上级指示,正定县一个重要而珍贵的历史瞬间就这样展现在观众面前。
“我好像真的穿越时空,来到了历史开始的地方,在月色下亲历了正定第一个工人党支部的成立!”走下舞台许久,李牧野依然沉浸其中。
主持这堂思政课的,是唐继承教授。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政治理论教学的“老政工”,十几年来,唐继承一直研究“西柏坡现地教学”,也一直在探索思政课教学新模式。
“发挥驻地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通过学员再现革命历史故事,让政治理论教学可看、可听、可感、可互动。”去年6月,唐继承提出了在教学中创排一场沉浸式情景剧的想法,并向学院机关提出建议。
唐教授的想法和学院党委机关的考虑不谋而合。燕赵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现代革命史上,这片土地哺育的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血沃中华,是红色教育资源的“富矿区”。西柏坡纪念馆、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旧址、正定民兵训练基地、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据不完全统计,学院驻地周边可供教学运用的红色资源多达200余处。
让唐继承欣喜的是,仅仅过了一周,学院机关就找他研究对接情景课相关事宜。
“这些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铸魂育人最有说服力的鲜活教材,我们必须要把这个剧排好。”学院领导的一席话,让唐继承既兴奋不已,也压力倍增。
经过学院政治工作处和政治工作教研室的广泛调研和联合探索,最终确定采取官兵自编自导自演、情景再现的方式,挖掘以西柏坡为核心的红色资源,创作一堂铸魂育人主题沉浸式情景剧。
暑假期间,唐继承和教研室同事们全力投入情景课剧本创作。放假第一周,石家庄周边正值高温,剧本创作组一行人带着如火的激情,马不停蹄地赶往西柏坡、骆驼湾、涉县等地,调研20多个红色场馆。
连续两周,他们白天查阅历史资料、深挖红色故事,晚上加班创作剧本,最终确定“赶考征程”“民族丰碑”“铁血军魂”“鱼水情深”“太行战歌”5个篇章,精心创作出“赶考新征程”“觉醒”“出发前夜”“树叶训令”“江山”“太行战歌”等9个剧目。
亲身演绎
让政治理论课堂带有沉浸体验
深夜,月光笼罩枝头,创排专题组所在的办公室依旧灯火通明。秋季学期一开学,教员就带着学员们合理规划角色分配,一起对剧本字斟句酌。
在《英雄赵生明》剧目中,学员王松饰演的是一名背着受伤副团长赵生明的战士。在演绎呼叫医生的那一幕时,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句呼救,但排练中王松始终找不到感觉。
“有些人物角色的演绎,光凭阅读纸质资料,很难融入历史场景,想让课堂有温度,必须要实地实景亲身感悟。”为了加深大家对历史人物以及历史场景的把握,教员王顺风带领学员来到革命旧址实地走访,聆听口述史,重温老照片,细心体味每一段历史背后的故事。
站在正定县赵生明烈士纪念碑前,王松伫立良久,思想的转变悄然发生。
1947年8月24日,晋察冀军区四纵队十旅二十九团副团长赵生明,带领部队发起了第二次解放正定的战斗。敌人躲进广惠寺华塔内负隅顽抗,为了保护华塔这一珍贵文物,赵生明命令部队不准炮击,改用轻武器进攻。经过英勇战斗,最终将华塔附近敌人全部消灭,而赵生明自己却被流弹击中,牺牲时年仅30岁。
“走过那条‘生明街’,看完赵生明烈士的故事和照片,我仿佛看到他为了给后人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新中国,以血肉之躯拿着轻武器和敌人对抗。”王松说。
有了亲身感悟,之后的排练中,王松和战友们的情绪更加饱满、表现也更加投入。
除了学员的情绪投入以外,环境的设置也很重要。为了最大程度还原历史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沉浸其中,学院机关为创作组配备了干冰、灯光,精心制作了配套的视频短片。
对此,王顺风告诉笔者:“情景课的关键在于打破课堂的时空限制,通过对声光电等多种元素的综合运用,拓展课堂的外延和纵深,全面调动官兵的视觉、听觉和思维。”
去年11月,情景课开始第一次正式演出。舞台上,学员们一双双眼睛闪烁着光芒,他们化身为一个个扛起钢枪敢打胜仗的红军战士、背起药箱救死扶伤的卫生军士、拿着相机穿越战场的战地记者、宁愿站着死绝不躺着生的进步学生……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让观众的情绪在高涨中抵近历史现场。
课程创新
让更多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呈现
情景课结束时,听着全场如雷般的掌声,看着参加演出的学员们意犹未尽,唐继承觉得这堂课“成了”。
“入心首先要让学员动心,入脑重在让学员动脑。”在唐继承看来,思政课不仅在于“政”,更在于“思”,“这堂情景课成功之处在于学员广泛、深度的参与,让课堂有了‘温度’,引发大家强烈的思考与共鸣。”
一堂课就是一次思想的启迪。沉浸式思政课使学员置身于时空穿越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理论知识向信念信仰的转化升华。
在唐继承的手机里,留存着学员发来的一条信息:“这个课堂出乎意料,我深受震撼,让我看到思政教育不是枯燥的说教和僵硬的灌输,而是富有共情、感召和唤醒的力量,引导激发出每个人内心原生的精神追求。”
副教授张立成也是参加这堂情景课的同志,这次经历让他兴奋不已:“情景剧的舞台就是我的讲台,通过情景演出创新思政课程的方式方法,让广大官兵沉浸式、全方位感受,也令我们每个参与者都深受感动,每次在台上都很激动、也很振奋。”
“我从未在一堂思政教育的课上,情绪如此激动!”新选调的年轻教员段伟伟一边听一边记笔记,课后还不停地提问题,像极了初入校门的新学员:“原来思政课还能这么上!”
段伟伟认真向参与沉浸式课堂的教授了解经验,在取得“真经”后,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将沉浸式、体验式的教学模式也运用在了自己的课堂中。
犹如一块石头投进了湖面,这场情景剧很快在学院激起一场关于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波澜”,更多的教学模式也在思政课堂上一一呈现——
3月,在组织学员赴西柏坡现地教学中,教授刘孝良采取“情景塑造式”现地教学模式,通过“带入场景导学、感知场景见学、沉浸场景悟学、反思场景研学”等六步法,让一堂简单的现地实践课充满了现场感、还原感。
4月,在组织学员赴邯郸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旧址现地教学中,教学组特意安排了对一二九师“石桥镇誓师”的场景还原,加深了学员们对“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思考理解。
今年上半年以来,学院基于“大西柏坡”教学基地群持续打磨现地教学内容体系,创新实践“提领导学、场馆见学、沉浸悟学、情景融学、思辨促学、总结深学”教学方法路子,先后组织34个队次2600余人次现地教学,有效发挥了思政育人、为战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