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政治学院:锻造新时代强军胜战人才的政治熔炉

来源:“国防大学”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杨凡凡
2022-03-14 09:31:41

担负30000余人次培训任务,近400篇决策咨询成果被中央国家机关、军委机关采用,年均发表理论文章千余篇,荣获军队级以上表彰奖励100余项,先后涌现出1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4人入选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18人入选国防大学首届名师名家工程……这是调整组建以来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交出的答卷。

2017年8月,原南京政治学院、西安政治学院、武警政治学院合并组建成立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调整组建以来,学院着眼联合作战政治工作人才培养核心使命,牢固确立向战为战备战理念,深入推进教学科研管理创新,不断在攻坚克难中理清发展思路、凝聚发展力量,在革故鼎新中创新发展格局、谱写发展新篇。

铸 魂

在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入”上走在前列

“100个不同时期不同语言的《共产党宣言》组成的‘版本墙’,寓意党的百年华诞。”前不久,政治学院《共产党宣言》情境教学馆迎来了第182批次参观者——来自“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给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百岁老战士们回信座谈会”与会代表。

自建成以来,该馆共计接待了军内外的教学和参观团队8000余人。大学领导在参观时指出:“宣言馆的建设在全军甚至全国都走在了前列,为党员干部学习科学理论、感悟科学信仰、探寻初心使命提供了很好的场所和载体。”这座集铸魂育人、基因传承、党性教育功能为一体的沉浸式、互动式的情境教学馆是军内外唯一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主题的专业教学馆,能够通过多元组合的展陈设计、真实质朴的场景复原、生动逼真的感官交互,从不同角度对《共产党宣言》进行立体呈现。如今,以该馆为依托的情境教学已经纳入到政治学院各个培训班次的教学计划,来自全军的政治工作干部从这里汲取真理的力量。

▲ 探索创新《共产党宣言》情境教学

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牢固确立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把重温党的历史、党的初心、党的宗旨作为必修课;深入强化斗争精神,固牢军魂意识,确保三尺讲台无杂音,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该院从建强自身“硬件”入手,让一批批优秀政治工作干部在这座“政治熔炉”中加钢淬火,奔赴祖国各个战位。

▲ 组织沉浸式教学观摩活动

面对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新形势新任务,学院创新铸魂育人模式,不断优化教学体系、创新方法手段、盘活优势资源,重点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3门主干课程,推出“两个系列”辅助教材,构建全面完善、主干突出、动态更新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体系;推广运用引导式、体验式、衔接式学研方法,组织“英雄赞歌”“百年奋斗 巍巍丰碑”等示范性沉浸式教育观摩等学习实践活动;打造30多个现地教学点,构建以“寻根·寻路·寻梦”为主题的红色基因现地教学基地、以“感悟·感恩·感奋”为主题的辉煌成就现地教学基地、以“晓战·学战·练战”为主题的备战打仗现地教学基地。仅2021年,就先后组织35批次学员外出现地教学。

向 战

把课堂推向战场,把文章写在一线

“坦克一连,命你部于13:30前到达109高地西南侧,与第一梯队合力向高地发起冲击!”“保证完成任务!”《联合作战基础知识》课堂上,来自空军某部预任指导员周学文模拟战时某合成营营长,在3天时间内完成了1次分队指挥员想定作业,这样“战味”十足的画面在培训期间频繁上演,着实让他过了一把“瘾”。

作为原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本科毕业学员,周学文坦言:“课程设置紧密向战场聚焦,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岗位履职能力缺什么就补什么,这次回母校学习收获满满。”

▲ 组织政治工作综合演练

学院坚持聚焦联合作战抓教学改革,重构课程教学体系,不断探索“四位一体”教学组训模式。130多项教学方法改革火热推进,60余名部队专家坐上学院“顾问席”,120部新教材、96个新案例进入教学,近140门线上线下课程建设全面铺开……

翻开基层政治工作培训班人才培养方案,与战场衔接紧密的军政基础、基层实务、能力训练等课程占比高达72%。精准对接部队“用户端”和未来战场“需求侧”,紧贴战争要求、部队诉求、岗位需求,努力实现从“能教什么就教什么”到“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是他们在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上的积极探索。

空军某部政治机关干事郝澄波此前在学院参加现任指导员培训,不多久,在某业务培训班中又见到他的身影。他形象地说:“你想要的政治工作宝典,这里都有!”

精准分析全军政治类军官培训情况,研究提报“专业目录涵盖政治工作全领域、培训任务覆盖政工岗位全链路”规划方案,学院以任务转型不断带动育人层次升级,师旅政委班、战时政治工作培训班等重点班次办班质量得到各方面肯定。

坚持体系化设计、规范化建设、迭代式演进,以“双重”“6+X”条件建设为重点,着力推动教研保障整体升级。先后建成联合作战政治工作演训中心、联合作战法理斗争实验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修平台等15个实验室、专业教室,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条件支撑更加厚实完备。

在重塑课程体系、升级教学条件,大力推进教学转型的同时,学院科研创新也进入快车道。学院始终把准科研工作为战为教鲜明导向,聚力优化科研学术布局,突出备战打仗问题、决策咨询课题、军事理论体系研究,向战而研成果丰硕,一大批科研成果在核心学术期刊、中央及军队权威媒体刊发。

成 阵

形成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2021年7月31日,一篇新闻刷爆了“政院人”的朋友圈,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主任姜延军教授获评“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他的成功并不是偶然,除了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还得益于背后庞大的人才队伍和平台支撑。

领头雁下群雁飞。四年多来,学院已初步建成一支以名师名家为代表的高素质师资人才队伍。而这在组建之初完全是另一番景象,50%以上教员面临专业转型,个别系甚至达到80%,队伍结构不够合理,文职人员缺编严重,到部队交流代职渠道不畅,新型作战样式教学能力缺乏等问题亟待解决。

教之本在师,只有打造晓战善教的名师,才能育出能谋善战的高徒。学院党委一班人强调,必须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他们按照“减中优化、逐步理顺、持续加强”的思路,加大超高配干部消化力度。军官等级转换后,专业技术大校超编问题严重,学院党委前瞻组织专项考核,精准落实压减任务。

“全程公开、视频直播、实况监督”——这是学院贯彻执行新军官制度后首次职称评审会的现场情况,上百名考核对象参加了此次评审。学院充分鼓励竞争择优,使专业人才在聚焦主责主业、公开公平公正的遴选机制和用人导向下崭露头角,为他们大展拳脚耕植了一片沃土。

▲ 组织教员跟演跟训

学院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建设思路,不断拓宽对接主战链实践锻炼平台,深化与战区、军种部队联教联训,选派60余名教员参加代职跟训、随舰演训和参加重大专项任务,遴选70余名教员出国出访、援教维和,以人才为桥梁不断拉近院校与部队的距离;构建完善合理的学缘结构,先后选调部队干部、招聘文职人员110余名,多渠道引智聚才,让人才队伍这潭春水活起来。

基层政治工作系李哲教员完成维和任务返回学院后立刻投身教学岗位,以亲身经历为学员们叙说在非洲维和的故事,仿佛把硝烟弥漫的战场搬到了如火如荼的讲堂,受到大家一致好评。

作为政治学院优秀中青年干部,段伟去年履任军队保卫工作系主任。近年来,10多名像段伟这样的优秀年轻干部走上系领导岗位,担重任、挑大梁,这得益于学院党委“靠素质立身,凭实绩进步”的鲜明用人导向。学院创新出台军官考核实施办法,完善扶优汰劣竞争机制,制定中青年人才和高水平团队扶持政策,一项项政策落地见效,为人才队伍建设注入澎湃动力。

聚 气

一方干事的热土,一个暖心的家园

协调220余名教职员工子女入学入园、180余名家属随迁落户、80余名子女参加地方“夏令营”“暑托班”、为立功受奖官兵和困难家庭官兵申请地方奖励或救济补助30余万元……这是学院党委近来年攻坚“三后”问题交出的成绩单。

学院党委将一切为了安心教书育人作为解决“三后”问题的根本原则导向,聚力破除在子女入学、家属就业、文员待遇等方面的矛盾壁垒,不断激发转型内生动力。

▲ 组织“青年英才专项疗养团”赴三亚疗养

学院调整组建之初,近300名干部入沪任职,100多名子女有转学入学入园的需求,与驻地松江基础教育资源缺口较大的现实情况形成尖锐矛盾。教育关乎未来,子女入学是官兵的一大关切点所在。为了让这些“军娃”有学上、上好学,学院反复走访对接驻地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协调开辟“绿色通道”,按照学校等级、标准不降的原则,协调对口转学和优先录取就便转学。

学院还积极打造“国防教育特色学校”,与社会认可度高、不同学制的中等以上优质学校建立良好共建关系,常态开展送理论辅导、讲军史故事、赠红色书籍等活动,推动各教学区遴选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官兵子女定点就读学校。

随调家属工作安置是三院合并异地办学带来的另一个突出矛盾,同样是难啃的“硬骨头”,学院党委主动作为,共帮助近100名随军家属实现就业和安置。

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副教授苏玉去年住进了政府公租房。作为学院的文职人员,不仅与地方人才拥有同样的公租房和人才公寓保障待遇,还在学院积极协调推动下,享受松江区政府为他们开辟的绿色通道,优先申请、优先选择、优先入住。这些政策红利也增强了学院对社会人才的吸引力,仅2021年就有91名优秀博士毕业生报考学院文职人员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