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我们站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国!

来源:“国防科大”微信公众号 作者:李旭等 责任编辑:王凤
2021-02-24 16:53:14

“我们站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国!”高山海岛,科大毕业学子奔赴天南地北,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热血。他们清澈纯粹,他们紧握钢枪,无怨无悔。今天,来听听他们的戍边故事与见闻——

毕业后,我去了西南边陲

毕业奔赴前线之际,正值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我壮志满怀,誓要不辱使命,保家卫国。

到了边防的第一课,就是喀喇昆仑精神。苦不苦?苦。后悔吗?不后悔。早在新学员授衔宣誓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九个字已深深刻进头脑。

初上高原,抬头所见只有光秃秃的石头滩和偶尔飞过的雄鹰。加上长途机动的疲惫,我高原反应严重,头痛得睡不着觉。

尽管条件艰苦,但和以前相比,已有很大改善。我们有移动炊事车、洗澡车,还有各种新式保暖被装。比起志愿军前辈们长津湖战役中穿着夏季服装,在零下40度的冰天雪地里坚守阵地,实在应该感觉到幸福。

闲暇之余,我还组织战士们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做好思想工作,创造条件让战士们和家里联系。有的战士利用简单工具做了一个箫,为大家演奏,为我们带来了质朴的乐趣。

驻守前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祖国领土一点都不能少,每一次的应急演练都在敲响警钟——誓死捍卫祖国领土,击退任何来犯之敌。

——丁柯涵

在祖国南海,将你守望

2019年毕业后,我主动申请赴边来到了南海某岛礁。这里远离祖国大陆,条件艰苦。高温、高湿、高盐、高辐射、缺淡水、多台风……但许多官兵从毕业、入伍就在岛上。有个战士已在岛上奉献20余年。岛上所有官兵都是长期两地分居,一年只能见到家人一次。如遇任务,这一次机会也会取消。很多战友的妻子临产了没法回家,父亲去世了不能尽孝。但平时与战士们交流,发现虽然条件艰苦,但战士们想的是为国奉献,将火热青春与守护祖国南疆紧紧相融。

有时我也感到边防苦闷,一次跟驻地群众聊天,他们说每次看到咱们的战机起飞,就感到非常骄傲与自豪。还说多亏了部队,他们才能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之中。我听了之后,顿时觉得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祖国南端,坚定守护,默默守望,这是我们的海岛青春。年轻的战士将青春与生命献给了祖国,而祖国将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翟向坤

高原上的国旗,格外艳

战友古中开早早起床,一番收拾后,便和另一名战友小心翼翼地护送国旗离开哨所。“这是我最光荣的时刻,今天轮到我在边境线上升起国旗。”他一脸自豪地对我说。

2017年,哨所官兵在哨所旁平整出100平米的小广场,建起升旗台,搬来一块大石头,连线成面,染上红色,画成中国地图,边上刻上“我站立的地方叫中国”九个大字。此后,每天早上八点,哨兵就会在云端升起庄严的国旗。

“人是靠精神站立的。”古中开的这句话把我的心撞得热辣辣的。自从军校毕业来到边防,我愈加感受到高原军人与繁星作伴、与白杨守望,把风花雪月的浪漫融入刺刀钢枪,用信念浇灌青春芳华,用理想书写人生诗行。

我是2019年来到西藏的。曾因不适应高原环境,在高强度训练中流鼻血不止、狂吐,被连夜送去急诊,而手肿的没法扎针输液。那一刻,身躯瘦小的我第一次感觉靠近死亡,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下来。第二天睁开眼的一瞬间,真切感受到:活着真好。他们说我在那样的情况下,还拽着班长衣角说:看好新兵看好新兵……我以为我不懂奉献和担当,其实它早已融入我的骨子里。

——雷卓立

藏南,白雪中的绿色方阵

2019年,我向学员队党组织递交戍边申请,如愿以偿来到雪域高原。驻守边关愈久,愈发明白,走进来靠的是激情和理想,扎进去拼的是意志和信念。

我所在部队位于藏南边陲,平均海拔4300米,距边境线十几公里,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度。生活用水要用水车到几公里外拉,饮用水都是冻得硬邦邦的冰坨坨,几乎全年用煤炉取暖,每隔几天就要搬煤。刺骨的风沙中,满身大汗的“黑人”们看着小山一般煤袋整齐堆积在帐篷后面,眯着眼开怀的笑。

连里老兵讲,困难都是一点一点克服的。刚到时,适逢冬季,大雪几乎压塌帐篷。来不及收拾被褥就去抢运物资。一次拉练,不慎摔破墨镜。晚上返回营区,眼睛疼得睁不开,泪水直流。随队医生说是雪盲症,一时找不到眼药水。还是一个老班长找来牛奶煮开,凉些了滴在眼睛里才缓解。

“对峙时干部站前头、战士站后头,吃饭时战士不打满、干部不端碗,野营时战士睡里头、干部睡风口”。祁发宝所在团的这个不成文“规定”非常感人,生动体现了我军官兵关系的优良传统。记得我到部队第一天,连长就告诫我,说干部夜里千万不能睡死,要常起来看看。起初我并不很理解。后来一次夜里查岗,发现有个班帐篷烟囱冒烟量不对,进去一看,原来睡前加多了煤,炉火压灭了,赶紧做了处理。

新兵们在无数个第一次中成为老兵,而我也渐渐融入高原绿色方阵。正如在驻地广为流传的歌曲《故乡啊,洞朗》所唱,“不需要太多的语言诠释边疆最美的地方,可爱的人会一直守望”。

——胡啸楠

昆仑山腹地,那个难忘的夜

巍巍昆仑山,皑皑千里雪。

海拔5200米的喀喇昆仑山腹地,氧含量不足平原一半。在这里即使躺着不动也相当于在内地负重20公斤行走。几个月过去了,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个执行紧急任务的夜晚……

连夜装载物资,备好一日份干粮,随时准备出发。连长的话不多但铿锵有力。初上高原,很多人还没有适应缺氧的环境,但军令如山,克服困难也要上。

当所有物资装载到位,已经是凌晨两点多了,大家也不敢睡,就在原地休整待命。次日下午,队伍再次向前开进,一路上,抱着枪、装着弹睡觉已经是常态,每天都有新截获破译的情报,时刻准备着为保卫祖国领土“披挂上阵”。

这是我们的“日常”,既然选择了脚下的这条路,无论什么时候,无论面临什么样的敌人,无论什么样的条件,都要顽强战斗,坚持到底。无论在前线还是后方,每一个角色,每一个岗位都有重要的意义。在这崇山峻岭,荆棘丛生的河谷,高寒缺氧,攀登跋涉,走过多少崎岖的山路没人记得,只记得整装待发,时刻行动。

——梁玉林

渤海前哨,我们深深扎根

我身旁是连队的“励志墙”,在守岛建岛的历程中,一代代官兵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的豪言壮语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见证“老海岛”守岛建岛历史,记录一代代守岛人接力奋进的艰苦历程,我们把这些石刻从山顶老营房上移下来,建成了现在的“励志墙”。

“人走红心在,毛主席挥手我再来”、“人脱一层皮,岛披一层钢”……老海岛们用最朴素,最真挚的语言表达着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用汗水甚至生命叫响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口号,在岛上建起了一座座营房筑起了一道道工事,将一个远离大陆“无淡水、无耕地、无居民、无航班”的“四无小岛”变成了海上御敌堡。

如今,我们铺设了“光明缆”,打出了“强军泉”,修建了“战备路”,再也不用担心天气恶劣而断电,再也不用担心风浪过大而断水,再也不用担心山路崎岖而不能按时到达战位,但每当新兵入伍,我还是会带着他们品尝当年老海岛们留下的“创业井”中的苦咸水,让艰苦奋斗的精神融入大家的血脉之中。

毕业四年,海岛四年,看到翻滚的海浪不再紧皱眉头,听到怒吼的狂风不再觉得刺耳,能否耐得住寂寞早已经不是我所面对的困惑。我和我的战士们只想像钉子一样钉在渤海海峡最前沿,守好祖国东大门,肩负起锁钥京津的神圣使命,继承弘扬“老海岛精神”,让“海上钢钉”的荣誉称号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接力传承下去!

——袁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