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这个经济薄弱村,如何跃“马”扬鞭起新程?

来源:陆工大 作者:王耀勇、曲吉祥 责任编辑:张思远
2020-10-23 10:10:14

10月中旬,秋风送爽,煦阳暖心。行走在江苏省徐州市房村镇马家村村级公路上,崭新的路灯、花园、凉亭、广场、礼堂等设施分布道路两旁,宛如城市小区,丝毫看不出乡村的样子。而3年前,这里还是坑坑洼洼,一到大雨天就积水漫路,从村东无法到村西。3年来,这个紧邻山区、地理偏僻的经济薄弱村,在陆军工程大学训练基地等单位的帮扶下,不仅村容村貌大变样,而且集体收入和农户人均年收入双双跨过省定经济薄弱村标准线。

基地领导到马家村实地调研了解脱贫需求和进展情况

2017年,大学训练基地与马家村结成帮扶对子,基地党委领导第一时间带领机关驱车来到村里,映入眼帘的是条件较差的村居环境,村内仅一条硬化路面,村小学门口的泥土路高低不平,晴天灰尘飞扬、雨天泥泞难行。深入了解情况后,基地还得知,全村近500户有180余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集体每年收入不足5000元,许多集体事业有心无力。村党支部前些年也在想方设法带领村民致富,但是受限于交通不便、没有工业用地、青壮年人口落户城市带来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等各种条件,脱贫成效一直不明显。

援建前的村小学外周环境

援建后的村小学外周环境

“脱贫攻坚是国家战略,帮扶责任就是政治责任。”

几次三番调查、研讨后,基地与马家村形成一致的认识:要拔穷根,必须发展产业;发展产业,只能立足农业;立足农业,必须打牢基础。头些年马家村多次尝试开展大棚蔬菜种植,但灌溉用水的问题始终解决不了。瞄准用水这个穷根,基地发挥工程兵专业优长,派出野战给水教研室专家团队,带领学员利用实装操作训练的机会,改进钻井工艺,克服破碎砂浆、基岩裂隙等不利条件,成功构筑大深度、大出水量的灌溉用井。

派出专家勘测打井地域岩芯

结合学员专业训练为马家村构筑灌溉管井

水的问题解决后,基地又以井为依托,援建了一座标准化的温室大棚,与村里原有的简易大棚连成一片,支持种植能手马红喜试种富硒甜瓜。一个收获季下来,马红喜还清了家里前些年的几万元贷款,日子一下子红火起来。看到马红喜尝到了发展富硒种植的甜头,村民的劲头一下子热了起来。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基地积极协调请来农业生产、产业培育等方面的专家教授和上游企业来“把脉问诊”,论证在村里推广富硒种植产业的可行性,为村子谋划了一条成立合作社、发展富硒农业、实现“土里生金”的集体脱贫路子。流转土地、调整种植结构、聘请技术指导,一阵子忙活过后,头几茬富硒农产品却遇到知名度不高、销路不畅的困难。基地又及时动员广大官兵和家属、协调共建单位购买,绿色农产品的特殊口感获得大家认可,大家纷纷自发帮助推销。

“路虽远,行则必至。”

寒暑更替,马家村种植合作社红火起来,富硒蔬菜、富硒瓜果、富硒鸡蛋等一系列高产值、高附加值的富硒产品热销,打开销路的马家村又及时提优配送服务、注册品牌商标、稳定产销渠道。经过改良的土地“生出”了“金子”,数十户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当年实现大幅增收,村集体收入一举跨过脱贫标准线。

一茬茬富硒粮蔬从基地援建的种植基地丰收上市

基地官兵积极帮助马家村富硒瓜果打开销路

“口袋鼓起来了,生活也要好起来。”

为了帮助村里彻底改善居住环境,基地出动官兵2000人次、工程装备车辆百余台次,来到村里清理杂物、整修围墙、修缮道路、种植树木。最初,村民们只是围观,等看到官兵每次来到村里一下车就扑下身子劳动,从士兵到干部都是两手泥、一头汗、满身灰,他们也纷纷加入进来。在官兵影响下,村民们逐渐形成良好文明卫生习惯,一些村民悄悄拆除了自家的违建,村居环境也慢慢变得整洁、顺眼。按照扶贫有关规定,基地筹措资金,与其他帮扶单位协作,先后为村子新建村民广场、服务中心、健身场地,配套建设了路灯、灯箱等设施,翻建、改造了无收入来源困难群众的老旧住房。路灯亮了、环境美了、集体场所多了,沉闷的乡村有了活力,闲暇时打腰鼓、跳广场舞成为村民新时尚,许多村民还一趟趟往基地援建的农家书屋、网吧跑,“致富”“产业”“网销”经常成为聊天话题。

基地官兵帮助改善村容村貌

“军民鱼水情深,帮扶就是结亲。”

基地和马家村结成“家人”般的情谊。马家村把基地援建的设施命名为“先锋路”“先锋井”“先锋礼堂”,每年“八一”把孩子们绘制的贺卡、书信送到官兵手上,每一茬富硒农产品丰收后,都把最新鲜、最优质的一批送到基地请官兵尝鲜。今年疫情初期,马家村设立专线,每天把新鲜蔬果配送到基地营区,解决了特殊时期官兵家庭的采购困难。基地更是坚持做到脱贫不脱钩,持续投入人力、物力开展党建帮扶、文化帮扶等系列活动,帮助马家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快马加鞭。

邀请村民来基地进行军营一日参观

官兵把捐赠的图书送到马家村

文字:王耀勇、曲吉祥

摄影:刘 靖、周平衡、李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