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向前!向前!向前!
1988年7月25日,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来说是意义重大的一天,因为,他们有了属于自己的铿锵旋律。这一天,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专门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签署命令,将它正式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为什么是这首人们耳熟能详的进行曲?这与它背后的故事不无关系。
资料图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表了坚定的抗战宣言。一时间,全国各族人民心向延安,大批爱国青年和进步学生,怀着抗日救国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热情奔赴延安。身背曼陀罗和小提琴的朝鲜青年郑律成也在其中。郑律成出身在朝鲜,他的几个哥哥姐姐都很早就来到中国,在中国参加了黄埔军校,参加了北伐战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3年春,郑律成也来到了中国,后来到了延安。当时的延安虽然生活艰苦,但人们内心的激情浪漫却难以抑制,郑律成也充满了创作热情。
资料图
1939年,郑律成经人引荐认识了一个被称作“博士”的人,也就是公木。公木为人诚恳,又写得一手好诗,“博士”这个称谓也由此而来。两人的性格都很腼腆,但这两颗火热的心碰撞到了一起——因为共同的目标。一个作曲家,一个诗人,他们决定共同为八路军歌唱。之后,郑律成常常催促公木作词,并且向不太懂音乐的公木普及关于音乐的知识。公木因为工作繁忙常常没空写,郑律成就把公木平时写的手稿翻了个遍,把能找到的诗都给点缀上了音乐。
1939年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广为流传,郑律成很受鼓舞,他向公木建议也一起写个大合唱。他们商量后决定,就写八路军,写八首歌。公木在作词上不是科班出身,于是便一直向郑律成讨教。每写一点就拿给郑律成看,两人讨论过后又反复修改,直到两人都满意了才行。不到十天,公木就创作出了《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快乐的八路军》《炮兵歌》《骑兵歌》《冲锋哥》以及《军民一家》七首歌词,加上之前创作的《子夜岗兵颂》,完成了和郑律成一起创作八首歌的约定。
郑律成和公木。
虽然不到十天公木就写出了七首歌的歌词。但一开始他是犯难的,他希望歌词中能充分表现八路军战士的英雄气概,但他脑海里的画面还不足以让他写出令人满意的作品。而就在他无从下手的时候,平型关战役的场景突然出现在了他的眼前。他心情激动地写下了“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上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的诗句。
拿到歌词后,郑律成兴奋不已,立即开始谱曲。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延安艰苦的条件下,没有钢琴也没有手风琴,郑律成便摇头晃脑地哼唱,打着手势,把能发出声响的物件都用上:桌子、椅子、木头、石块……这些都是郑律成谱曲用的乐器。他还会哼出调子给公木听,公木觉得好,便记下来,若有意见便重新创作。就这样,经过两人呕心沥血的琢磨,最终《八路军大合唱》的全部编曲完成了。之后郑律成便开始教唱,那时,四处都能听到“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像太阳”的歌声。
郑律成教唱《八路军大合唱》。
《八路军大合唱》在延安演出之后得到了中共中央领导们的热烈赞扬,而且,歌曲不仅在延安的山岭间回荡,还传唱到了前方,传唱到了各个根据地。《八路军大合唱》中的《八路军进行曲》旋律浑厚深沉,歌词蕴含了无穷的力量,把八路军为民族解放奋斗的精神,用铿锵有力、热情奔放的语言表现了出来,激励抗战时期人们英勇杀敌,歌曲成为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抗日民族战争转变为人民解放战争,八路军发展为人民解放军。1946年,《八路军进行曲》被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并把原歌词中大多具有抗日战争年代背景和色彩的歌词做了改动,但它依然是进军的号角,描绘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形态。
《八路军进行曲》被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从1939年诞生到几经修改最终确立,这首歌伴随着人民军队的成长和壮大,也见证了人民战争的胜利。战争年代它传唱于大江南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一路向前;和平时期,它雄壮的旋律同样诠释了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