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历史|抗美援朝:改写历史的伟大战略决策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廖伟责任编辑:于雅倩
2018-10-18 00:13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打响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之战。60多年后重温这段历史,深感志愿军入朝是深远睿智、果断及时的战略抉择,维护的是核心安全利益,赢得的是国际斗争主动,构建的是战场先发优势,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高瞻远瞩的战略运筹。请关注今日《中国国防报》的报道——

抗美援朝:改写历史的伟大战略决策

■廖 伟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打响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之战。60多年后重温这段历史,深感志愿军入朝是深远睿智、果断及时的战略抉择,维护的是核心安全利益,赢得的是国际斗争主动,构建的是战场先发优势,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高瞻远瞩的战略运筹。

权衡利害、谋求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史学界把朝鲜战争视为苏联的代理人战争,指责中国出兵朝鲜是迎合苏联的军事冒险。这种冷战思维下的“站队”论调,全然不顾当年美军执意越过“三八线”的历史事实,全然无视美军海上侵入台湾海峡、陆上逼近鸭绿江对中国地缘安全的极大威胁。志愿军入朝作战,某种程度上是美国人逼出来的。周恩来指出,“我国的重工业半数在东北,东北的工业半数在南部,都在敌人轰炸威胁的范围之内。”“如果美帝打到鸭绿江边,我们怎么能安定生产?”

从军事攻防角度看,如果坐视美军压至鸭绿江边,中国将被迫在1000多公里的边防线上部署大量守备兵力,还要陷入改善装备、修建机场、加强战备的被动局面,美军飞机对东北边境地区的轰炸可能将天天上演。这是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所要极力避免的。彭德怀在自述中形象地比喻,“老虎是要吃人的,什么时候吃,决定于它的肠胃,向它让步是不行的。”“如果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抵御敌对势力的侵略颠覆,维护中华民族核心的生存利益,党中央毅然决然作出抗美援朝的伟大战略决策。用毛泽东的话说,“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志愿军入朝作战后,中国一跃成为下好“先手棋”的“棋手”。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更是大大提升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使美国和苏联都不敢再像战前那样轻视中国。这些后续的国际形势发展,也恰恰印证了毛泽东先前的战略判断。

决胜陆上、扬长避短。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少数人时常怪调重弹,抱怨“抗美援朝耽误了解放台湾”,然而,出兵朝鲜既要靠极大的战略勇气,也要靠睿智的战略抉择。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前,中国面临的是两线作战:海上,美军第7舰队入侵台湾海峡,公然干涉我内政,阻碍我军解放台湾;陆上,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不顾中国政府再三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逼近中朝边境。强敌当前,到底是解放台湾,还是出兵朝鲜?这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选不好就可能导致严重战略失败。党中央审时度势,最终作出抗美援朝的英明决定。这一决定,是基于当时我国的地缘安全态势和军事实力所作出的,体现了毛泽东一直以来“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军事思想。从军事博弈角度看,美军海空军占据绝对优势,以我军当时极为有限的海空军兵力解放台湾,并不占优势,反而容易陷入战略僵持或被动局面;但如果把战场放在陆地上,则有利于发挥我国地缘优势、我军数量优势。

志愿军入朝作战,维护了新中国的核心安全利益

当年,党中央决策出兵抗美援朝,正是基于对敌我双方优劣条件的全面分析,认为美国在军事上是“一长三短”。“一长”是钢铁多。“三短”分别是战线太长,从欧洲的柏林到亚洲的朝鲜,首尾难以相顾;运输线太长,要横跨大西洋和太平洋;战斗力不如德国军队和日本军队。相比之下,我军占有数量上的优势,并经20多年革命战争锻炼,官兵团结,凝聚力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团以上指挥员都是身经百战的老红军、老八路,我军向来有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经验;在朝鲜作战,中国军队拥有直接和雄厚的后方支援,利于持久作战;中国有苏联为后盾,可获得苏联的物资支援,等等。因此,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充分发挥我之长处,则可以和美国达成相对的战略均势。我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杰出表现,有力证实党中央、毛泽东的战略自信,我军指战员充分发挥战术灵活性弥补武器装备和保障差距,志愿军以“气盛”战胜“钢多”,创造了松骨峰战斗、葛岘岭战斗等经典战例,先后涌现出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战斗英雄,在精神和意志上完全压倒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李奇微不得不叹服,“中国人被打倒一批,又冲上一批,越过尸体往上攀援,继续冲锋”。美陆战1师作战处原处长鲍泽上校在回忆录中写道:“长津湖的冰天雪地和中国军队不顾伤亡的狠命打击,是每一个陆战队员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

料敌先机、出其不意。美国人看待中国出兵朝鲜,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当时的中国作为一个刚刚建立、国内工农业总产值只及美国1/28,军事装备基本上还处于“小米加步枪”水平的国家,竟然敢于跟拥有原子弹在内的大量先进武器和现代化后勤保障的美军相对抗。这种“唯实力论”造成当年美国决策层、军事界的思维误区。战前,美国情报界普遍认为我军不适合在朝鲜作战,不会入朝作战。

相比之下,中国人关于抗美援朝的形势判断,在时间把握和分析深度上是领先于对手的。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周恩来就充分考虑到在美国武装干涉下朝鲜战局形势发展长期化或形势逆转的可能性,认为中国对此不能没有防范准备。在朝鲜内战爆发不到两周,美军地面部队进入朝鲜仅一周,中国就开始着手组建东北边防军,抽调国防机动部队共25.5万余人,集中到辽宁东部和吉林东南部地区进行整训。从8月中旬开始,东北边防军以美军为作战对象,以朝鲜为作战地区进行作战准备,为中央出兵朝鲜做好先期准备。而且,为保持战略突然性,在跨过鸭绿江的行动过程中,我军坚决贯彻中央隐蔽行军的命令,所有向中朝边境和朝鲜开进的部队,昼伏夜行秘密开进朝鲜,数十万大军完全未被美军发现。直到11月1日,志愿军部队对距中朝边境80公里的云山发起进攻时,美军才发现中国军队出现在朝鲜,而等待美军的是志愿军在战场上对他们的当头一棒。

(作者系北京卫戍区海淀第11退休干休所政委)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