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12月,工学世界社社员在法国蒙达尼合影。前排左起第一人为张昆弟,三排右起第五人为李维汉。
9月,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怀揣理想,奔赴各自的大学,开启人生新的篇章。在大学里,他们将广交朋友,同窗情谊成为一辈子最宝贵的财富,影响人的一生。百年前,同在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张昆弟和李维汉,就因深厚的同窗情,谱写了值得后人铭记的人生传奇。
1 三度同窗
张昆弟,1894年出生于桃江县鸬鹚渡镇龙塘湾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13年,19岁的他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蔡和森、毛泽东结为好友,形影不离。在张昆弟的日记中,记载了他在1917年9月与毛泽东一起出游夜宿湘潭昭山寺并与毛泽东游过湘江,去蔡和森家卧谈的往事。1922年春天,张昆弟在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内长期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他是中国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发动领导了正太铁路大罢工、陇海铁路大罢工,是北方工人运动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人。
李维汉,原名厚儒,1896年出生于长沙县高桥镇学仕桥村一个清苦的乡村知识分子家庭。1922年底,也是在北京,李维汉由毛泽东、蔡和森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任过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曾和瞿秋白主持召开著名的八七会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筹备新政协“出力最大”,作为中央人民政府首席全权代表同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进行谈判,促成西藏的和平解放。
这两个异地的乡村少年是怎么走到一起的呢?
1912年,张昆弟高小毕业后,考进长沙湘军工厂艺徒学校,半工半读。同时,李维汉和小学同学邹彝鼎也考了进来,由此相识相交。他们半天学习,半天实习,后来几乎整天做工。学校施行一套军阀兼宗法的管理制度,学徒们遭受政治上的高压和体力上的摧残。有一次,工厂总办无故惩罚艺徒,引起了艺徒们的愤怒。张昆弟、李维汉、邹彝鼎带领学生起来反对,三人被扣上“煽动闹事”的罪名开除出校。
1913年春天,张昆弟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和邹彝鼎同在第一部第六班。1916年李维汉考入一师后进了第二部第一班,他们三人再次成为同学。因为张昆弟、邹彝鼎的关系,李维汉结识了毛泽东、蔡和森等进步青年,很快成为志同道合的挚友。他们品学兼优,得到同学们的一致认可。
1918年6月底,新民学会在一师附小开会,讨论会友“向外发展”问题。张昆弟、李维汉一同与会,一致赞同赴法勤工俭学的决定。8月15日,毛、张、李等会友12人和李富春等湖南青年共24人,从长沙启程赴京,于8月19日下午到达前门车站。9月10日,张昆弟、李维汉、李富春等入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第二班,学习法文及木工、电工等20多门课程,为赴法勤工俭学作准备。1919年初,张昆弟、李维汉一同护送重病的邹彝鼎回湘。2月,张昆弟还乡奔父丧,李维汉留在长沙为筹措赴法经费和安顿家庭而四处奔波。4月,邹彝鼎病故,张昆弟、李维汉送别学友后,李维汉协助发行《湘江评论》,没有再回保定。
2 一考定名
李维汉这个名字的由来,缘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也得益于张昆弟的热心帮助。
1913年春天,张昆弟在族人的帮助下,考入不收费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1916年春天,一个叫李维汉的人报考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但没来参加入学考试。张昆弟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通知李厚儒。此时,李厚儒求学无门,生活清苦,常常每天只能吃上一顿饭。他先后在县城华正小学和美算补习学校听课。得到张昆弟的消息,李厚儒以李维汉的名义参考,凭着扎实的基础,一下就考上了。李厚儒从此改名李维汉,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直到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终身都用这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