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功过,追悼“捕食者”的五个关键词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杨王诗剑责任编辑:张颖姝
2018-01-19 02:22

2、大开杀戒

“觅食者”开启“杀戮时代”

“9·11”事件后,RQ-1随美军转战至中东。在丘陵遍布、沟壑纵横的阿富汗山区,RQ-1依然优秀,但面对神出鬼没的塔利班武装,“看得见却打不着”的窘境让其无比尴尬。美国空军忽然发现,没有利爪,“捕食者”只能是吃素的“觅食者”,根本无法掠到食。

2001年11月,RQ-1B发射两枚“地狱火”反坦克导弹,击毙了“基地”组织的三号人物穆罕默德·拉提夫。这是“捕食者”首次作为一个武器平台来使用。2002年,配备2枚AGM-114“地狱火”反坦克导弹或FIM-92“毒刺”防空导弹的RQ-1B,正式更名MQ-1 (M表示多用途)。这意味着“捕食者”从侦察无人机向多用途无人机的转变,“察打一体”的概念最初便源于此。谁也没有想到,当时为了反恐而进行的这个小幅改进,却无意之中打开了一扇全新的战争大门。

MQ-1的出现使无人机侦察取得的时间优势充分转化为火力优势,“发现即摧毁”这个美军多年来朝思暮想的作战理念终于走进现实。“捕食者”先后执行了包括摧毁伊拉克军队自行高炮阵地、卡扎菲军队多管火箭炮等多项打击任务,为美军立下了赫赫战功。以往只能在荧幕或书本上才会看到的无人作战场面,不知不觉间走进了现实。

“捕食者”的成就不只如此。2002年12月23日,正在禁飞区执行侦察任务的“捕食者”与伊拉克空军的米格-25战斗机狭路相逢。“捕食者”竟然率先发难,向对方发射了1枚“毒刺”防空导弹。虽然“捕食者”被击落的结果毫无悬念,但这场败仗的意义却并非全是负面的。这是空战史上首次具备实战意义的有人战机与无人机对决。毫不夸张地说,是“捕食者”拉开了无人战争的大幕。

3、诸多软肋

理想概念难敌尴尬现实

“捕食者”虽然比较凶悍,但也有不少短板。尽管它在世界空战装备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不可忽视的是,无论是RQ-1还是MQ-1,都存在许多固有缺陷和技术性问题,这也为其堪称传奇的战绩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公开的记录中,“捕食者”的“自杀”频次远高于“他杀”。据不完全统计,自1996年在美国空军服役以来,至少有五十多架“捕食者”因各种故障原因发生坠毁,占服役总量的1/6-1/7。也就是说,每6-7架“捕食者”中就有1架发生坠毁事故。虽然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对于美军来说,损失却不小。“捕食者”浑身都是“宝贝”,不仅携带了大量情报数据,而且飞机的零部件也是不能外传的秘密。无人机坠毁,无形中增加了美军机密外泄的风险。所以,一旦发生坠毁事故又无法及时回收残骸,美军往往会选择出动战机彻底销毁无人机,防止机密信息落入敌手。

除了频繁的坠机事故,作为一款主要担负情报搜集的无人机,“捕食者”自己却没有绷紧保密这根“生命线”:其对战场监视的实时动态经常被截获。早在波黑战争时,美军就发现了“捕食者”与地面控制站之间的传输信号完全不保密的问题。美军曾称,当地居民认为观看迪斯尼节目的难度要远大于收看“捕食者”视频信号。

直到伊拉克战争期间,“泄密”问题依然存在。一名在伊拉克执行任务的军官称:“这一问题显然影响了我们的作战行动,每次当我们试图追击这些家伙时,他们似乎跟早就知道消息一样逃之夭夭。”据悉,伊拉克游击队截获视频信号,竟然靠的是一款售价仅26美元的网络软件,让人哭笑不得。

实际上,美军对这个令人头疼不已的问题非常重视。然而,对“捕食者”进行通信加密的代价十分高昂,包括对通信系统的全面改造和几乎所有操控环节设备的加密改造。同时,加密还会引起信号延迟,这样难免要降低无人机最引以为傲的时敏目标打击能力。于是,保密问题始终未能解决。

除了这两个大毛病,“捕食者”还存在机身气动性能设计不够合理、动力系统落后、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不具备对抗防空系统能力等固有缺陷。这与“捕食者”匆忙从概念直接转为实装有很大关系,影响了它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空中战场发挥作用。这也是美国空军将其退役的重要因素。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