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是最另类的武器之一,为无人杀戮时代开出第一张通行证;它,是银幕常客,一次次为好莱坞主角加冕高科技的耀眼光环。它,就是美国空军MQ-1“捕食者”无人机。
这款“安装了赛车引擎的滑翔机”服役以来,穿梭于战场和片场,奉献了无数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出”,一时风光无限。不过,再出色的武器也经不起岁月的消磨和颠覆性技术的冲击。如今的“捕食者”风光难觅,不仅很难“捕到食”,甚至渐渐被“捕食”。美国空军终于忍痛割爱,宣布将于今年7月前退役所有MQ-1“捕食者”无人机,为更强大的“收割者”(即MQ-9“死神”无人机)让出天空。
回首二十余年的军旅生涯,感慨万千的除了无人机飞行员们,还有无人机。就让我们给步入告别季的“捕食者”写一篇“悼词”,替它回顾生平,细数功过,交代身后。
请关注今天出版的《解放军报》的报道——

图表制作:王柯鳗
追悼“捕食者”的五个关键词
■杨王诗剑
1、初露锋芒
“火药桶”飞出“天空之眼”
“捕食者”并不是美军列装的首款军用无人机。在它之前,美军无人机已经翱翔于波斯湾上空,执行战场态势侦察和情报搜集任务。由于这些无人机普遍存在航程短、滞空时间不足等问题,实战效果并不理想。不过,它们所展现出的巨大潜力和美好愿景却更加坚定了美军发展无人机的决心。
其实,“捕食者”最开始的型号并非MQ-1,而是RQ-1。一字之差,反映了美国空军最初对它的设计定位——战场侦察。按理说,“侦察员”应该划归于幕后人员一类,RQ-1却摇身一变走到了台前。个中原因,除了自身素质优秀外,也有“时势造英雄”之意,而推波助澜的就是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半岛。
1995年,RQ-1被投入北约干涉波黑战争的军事行动中。凭借优异的战场表现,RQ-1从一个1994年才完成首飞的“概念验证机”迅速“转正”。如果说在波斯尼亚还有些许试验意味的话,那么在科索沃,RQ-1已经成为战争舞台上不可或缺的角色。当人们都被眼花缭乱的空袭战术和F-117战机的残骸所吸引时,RQ-1默默无闻、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大量战场情报,不仅为持久的空袭行动提供了及时准确的目标指引,也为地面部队绘制了全面精准的地理坐标。从此,“捕食者”一扫之前无人机中看不中用的颓势,开始南征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