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队武器装备之比较

来源:央广网作者:姜廷玉 王湘江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7-11-29 09:55

五、中日海军舰艇比较

中国海军与日本海军相比,无论在质量上、数量上还是整体实力上都相差悬殊。1937年,中国海军拥有老式巡洋舰、轻巡洋舰、运输舰、练习舰、鱼雷艇等66艘,总吨位只有不到6万吨。而日本拥有较新式舰船285艘,总吨位达130万吨。其中4艘航空母舰为6.9万吨,2艘水上飞机母舰为3.1万吨,9艘战列舰为27万多吨。日本海军的舰艇比中国整整多了124万吨,日本1艘巨型战列舰的排水量就达7万吨,超过整个中国海军舰艇的总吨位。由于中国海军舰艇多是清朝留下来的陈旧舰艇,性能早已过时,与日本海军舰艇现代化的装备毫无可比之处,而且双方舰艇并未发生海战,特别是中国舰艇根本未投入战争。

实力上的巨大差距,使中国海军处于打大规模海战力量严重不足,打小规模袭击战又缺乏准备的“高不成、低不就”状态。抗战爆发后,只得把舰艇龟缩在狭窄的江阴水域,成为日机狂轰滥炸的活靶子,未打一次海战就全军覆没。相反,在凇沪会战、广东战役、昆仑关战役、桂南会战中,日本海军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等主动配合陆军进行空中打击和炮击,给中国军队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六、中日两国军队武器装备综述

日本依靠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了2亿3千万两白银(含高额利息,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3倍多)及大量经济利益,日本将赔款85%充作军费,到1937年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完备的军火工业、武器装备全部自给、可为其侵略战争提供源源不断的各种军备保障的帝国主义强国。

中国由于饱受包括日本在内的帝国主义列强的宰割及支付巨额赔款,经济基础薄弱,只能生产部分轻武器及子弹,而且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军队装备及作战需求,在重武器方面则完全依赖向外国采购,一旦在战争中对外军事补给线被切断,武器装备只能随着作战消耗而减少,从而导致了抗日战争中武器装备敌优我劣、敌强我弱的基本态势,也给中国人民留下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训。

两国军队武器装备彼强我弱的巨大差距,主要体现在日本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发达的军火工业,使得日本军队的各种武器装备在20世纪30年代就全部实现了自给,并可源源不断地补充战场的损耗。抗战全面爆发时,日本的钢铁产量是中国数十倍;轻重武器生产量也是中国的数十倍,而中国只有部分步兵轻武器包括迫击炮可以仿造自产,还远远满足不了战场的需求,至于重型火炮、坦克、飞机、军舰等武器装备只能仰赖向外国购买。

以抗战全面爆发的1937年为例,日本当年生产了大口径火炮744门,中国连一门也造不了;日本当年制造坦克330辆,中国1辆也造不了;日本当年造了汽车9500辆,中国仍是一辆造不了;日本当年生产军舰52400吨,中国连一吨也造不了。

据统计,1937年至1938年12月,正面战场的中国军队共消耗步、机枪子弹达7.2亿多发,而当时中国各军工厂年产量不足1.2亿发。1939年之后,因弹药库存耗尽,且弹药补充能力极为有限,中国军队弹药消耗量骤减。这也是战事长期被迫处于防御态势的关键。即使到抗战后期,受原料减少、钢产量降低等因素影响,1945年前8个月,日本仍然生产了4万支机枪,超过中国战时8年的全部产量。

至于日本飞机、坦克与舰船的生产,更非全部依赖外购的中国所能比。战争期间,日本生产了飞机5.5万架、坦克4800辆和舰船244艘。中国战时所使用的少量飞机、坦克等则全部来自于进口。当日本依仗其海陆优势对中国实行军事封锁、各国迫于日本压力对华实行军售限购时,这种双方武器装备数量上的巨大差距被进一步拉大,从而使战场一直处于敌强我弱的不利态势。

抗战时期敌后战场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武器装备状况,比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更差。八路军出师到抗日前线的3万多部队,只有1万多支过去缴获的杂式枪,每支枪平均只有子弹30发,更没有火炮、坦克、飞机等重武器。仅有的12门75毫米山炮,还是八路军在山西拾到阎锡山部国民党军丢弃的,而这些火炮又因为炮弹来源匮乏,只能在关键性战斗中偶尔使用。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