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颗核导弹发射:司令员坐核导弹旁被抬走

来源:人民网作者:宗兆盾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7-11-15 11:03

向烈士敬献花圈

这是一枚“争气弹”。大漠深处起惊雷,西方的核讹诈阴谋顿成泡影。可是,掌握了核技术并不等于拥有了核武器。一家西方报纸轻蔑地说,原子弹是“弹”,运载火箭是“枪”。中国人现在是“有弹无枪”,不足为惧。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老帅怒发冲冠:“再穷,也不能没有一根打狗棍!”

历史的重任落在英雄肩上。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枚携带核弹头的中程导弹打靶试验在我国本土进行。这是世界各国迄今为止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本国领土上进行的核导弹试验!7名勇士担任了试射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的操作手。

武器试验是危险的,当这武器是一枚核导弹时,其危险程度更是难以估量。

此时,兰新铁路停运,西北航线关闭。新疆、兰州军区数十万官兵进入高度戒备。数以百万计的居民在接到战备演习的通知后疏散隐蔽。东风基地试验部队官兵人人戴上防化面罩,登上了随时准备离开基地的专列。

此时,“七勇士”整理整理军容,却毅然走上了通往地狱入口的“两弹结合”发射控制地下室。距离发射架不到100米的地下室,上方土层厚度仅为4米,如果核弹出现意外,地下室不可能提供任何有效防御!

7时40分,聂帅与“七勇士”含泪作别。让我们再次记住这7位英雄的名字吧,他们是:第一试验部政委高震亚,阵地指挥王世成,二中队队长颜振清,控制系统技术助理员张其彬,加注技师刘启泉,控制台操纵员佟连捷、徐虹。

“死就死在阵地上,埋就埋在火箭旁!”猎猎风中,他们的誓言传出了很远很远……

9时整,王世成下达“点火”口令。操纵员佟连捷沉着果断地按下了发射按钮。瞬间,一声轰鸣过后,核导弹喷着浓烈的火焰冲天而起。几分钟后,从弹着区传来了激动人心的声音:“核弹头在靶心上空预定高度爆炸,试验成功!”小小的控制室里一下沸腾了,大家激动得拥抱在一起,纵情高呼。

“两弹”结合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核威慑和核打击能力。外电评论说:“中国这种闪电般的进步,就好像亚洲上空的一声巨雷,震惊了全世界”。

“湮没了黄尘古道,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今天,“七勇士”中的高震亚、王世成、张其彬已含笑而去。站在他们的墓前,轻轻抚摸着石碑上刚劲的名字,仿佛让人重回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再次看到了英雄们无畏的面庞。

眼前的石碑上,又是一个年轻的英雄:王来,1943年出生,1960年入伍,1965年10月20日为抢救战友牺牲。

让时光凝聚在那天下午6时。一次大型试验任务合练圆满完成。4辆加注车拖着槽罐里剩余的液氧驶往戈壁深处。排除剩余液氧时,前3台车顺利排空,第4台车剩余液氧即将排完,战友们整理装备准备返回。不料,意外发生了!4号车液氧洒进了一簇红柳,红柳迅速燃起大火,战士们赶紧用沙土将火扑灭。这时,一名新战士发现一棵红柳枝上还有火星,急忙用脚去踩。可是,由于刚刚完成排氧任务,液氧在工作服上形成了一层气化分子膜,沾到火星,火苗瞬间顺着衣服窜了上来。情急之下,王来战友们连忙跑上前扑打,又有两名战士身上着起火来。

当了5年加注手的王来深知,在液氧助燃的烈火面前,人的躯体等于什么。可时间不容多想,他顾不得自己身上的火苗,拼命把战友周孟山和武润喜着火的衣服扒了下来。战友得救了,气化分子却使王来成为了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

身边就是战友和加注车!怎么办?当更多战友要向他冲来时,王来大吼一声:“别过来!”便转身向戈壁滩跑去。10米,20米,“火炬”离战友、离加注车越来越远,熊熊烈火中,王来的步伐踉踉跄跄却坚定无比。

王来走了,只在戈壁滩的沙砾上,留下了38个焦黑的脚印。可谁能说,在火箭腾空的熊熊烈焰中,没有王来那青春火炬的闪光呢?

守护陵园20年的杜正礼老人揩着眼泪说,这里安葬的英灵,平均年龄只有27岁!27岁!正是花一般的年纪,但他们选择了航天,选择了沙漠,选择了奉献,选择了牺牲,同时也选择了光荣!

壮哉!青史永著,勇者长存。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