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英雄一波三折
杨子荣于1945年9月参加胶东军区海军支队,10月随军挺进东北。部队到东北后进行了整编,杨子荣被编到牡丹江军区二团三营七连一排。牡丹江地区匪患猖獗,杨子荣所在部队担负剿匪、保卫土改的任务。1947年2月23日,杨子荣在黑龙江海林县追剿悍匪郑三炮、刘维章等人的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海林县上万军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1957年9月,杨子荣的战友——牡丹江军区二团副政委曲波同志饱含深情,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的《林海雪原》一书问世,立即引起巨大反响。1964年6月,毛主席在观看了京剧《智取威虎山》后不断拍手叫好。英雄的事迹越传越广。寻找英雄家乡,让英雄魂归故里的任务越来越紧迫。
在战争的特殊年代,由于战事的需要,加之化装剿匪工作的特殊性和隐蔽性,致使杨子荣没有给家人写过信,再加上当时部队的人事档案也不甚健全,所以,东北烈士纪念馆和海林县烈士展览馆在介绍杨子荣情况时,不得不笼统地说他是“胶东人”。
杨子荣生前所在部队和牺牲所在地人民政府在肯定杨子荣是胶东人的情况下,也曾多次组织有关人员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广泛调查,但胶东这么大,如同大海捞针,一次次空手而返。
1964年春,原济南军区、山东省军区、杨子荣生前所在部队和海林县民政部门组成调查组赴胶东调查一个多月,也毫无收获。
周总理的指示坚定了调查组解开杨子荣身世之谜的决心。调查组根据所掌握的情况,确定以荣成、牟平、海阳、文登为重点,走访了两个多月,仍然没有找到一点有价值的线索。后来调查组集中到牟平县研究对策,决定在上述四县进行广播和张贴寻人启事,广泛发动群众,提供知情线索。
一个星期后,四县共发现了127条线索。调查组把杨子荣的家庭情况、入伍时间、参军背景及外貌特征等打印成文,发往上述四县的50多个公社,请当地民政部门协助查找。两个多月过去了,仍无进展。没能按时完成任务,同志们个个心急如焚。正当大家感到山穷水尽、一筹莫展的时候,突然发现了牟平县城关公社杨宗贵的身世与杨子荣相似,这顿使查访工作出现了柳暗花明的转机。
原来,城关公社民政助理员马春英在得到寻人信息后,首先到档案室查阅了解放战争时期牟平县入伍军人登记表,又翻阅了牟平县军属、烈属抚恤登记表,她自然找不到杨子荣的名字。可细心的马春英在翻阅档案时,没有放过蛛丝马迹,她将两表对照,发现杨宗贵与联合调查组提供的情况相似,于是便向调查组反映:“你们查找的人身世,很像崳岬河村的杨宗贵。很多年里,杨宗贵家乡的人也不知道他的下落,直到1957年1月,民政部才按照《关于处理军属寻找军人问题的规定》,作为失踪军人处理。1958年11月,民政部认定杨宗贵为革命牺牲军人。杨宗贵1945年9月参军,入伍时29岁,参军后一直未给家里通信,家中有老母和妻子。1947年,一个从东北回来的人说,杨宗贵开了小差,当了土匪,村里便取消了他家的军属待遇,不再给代耕代种。杨宗贵的母亲不服,多次到文登专署和牟平县人委会上访,经多方调查,认为杨宗贵开小差没有根据。牟平县人委会便又恢复了其家属的军属待遇。
听完马春英的情况汇报,调查组马上派人奔赴牟平城南10里的崳岬河村找熟悉杨宗贵的老人了解情况,结果搜集到的材料与杨子荣有很多相似之处。于是调查组又就近在牟平境内找到当年与杨子荣同时参军,现已复员回乡的六位老战士刘延爽、刘世昌、王云明、姜乃明等同志座谈、核对。
调查工作初有头绪。电报请示北京后,又向当年和杨子荣一起战斗的姜国政、孙大德、魏成友、刘崇礼了解情况,把杨子荣的老战友和家乡提供的情况两相对照,发现了两者之间有惊人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