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他们的步履更坚定
—— 浙江军地组织应征青年役前教育扫描
■本报特约记者 刘国顺 罗正然 通讯员 刘李汤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武部组织“双合格”青年到驻军部队体验军营生活。聂 超摄
“说好一起丑的,你却去军营整容。”几周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毕业生戴仁挺还和同学们这样打趣,而最近在参加了入伍前军营体验周活动后,他真切感受到了“整容”的意味:除了刚健的板寸头和一身飒爽的迷彩绿,更重要的是拥有了条例匡正、血汗浸泡、摸爬滚打砥砺而成的精气神。
以往,这些“小鲜肉”们少思家国事,如今却是未进军营门先知军人样儿。他们的转变,与浙江军地联手开展的役前教育息息相关。
既讲从军报国荣耀,也讲逃避兵役惩处后果
军地双方联手唱响“二人转”
前些年,浙江在452所中小学设立“军人校友荣誉墙”,大张旗鼓宣扬本校毕业生和当地籍优秀军人先进事迹。铭刻在墙上的荣誉,成为准新兵们走好军旅人生路的无声向导。
8月22日,椒江区葭芷街道的30多名准新兵,聚集在椒江六中的“军人校友荣誉墙”前。在街道武装部部长叶金斌声情并茂介绍下,看着演训场上摘金夺银、科研一线攻坚克难、生死关头挺身救危等事迹展示,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们个个心潮澎湃。
来自建库村的张鸿安按捺不住激动,上前用手一指说:“身披绶带的徐一哥是我邻居,他每次休假回家,都会跟我讲部队里的事。”
尽管准新兵们还不能完全懂得军人荣誉的分量重有几许,但他们都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在部队干出一番好样子,家乡父老脸上有光,学校也会以你为荣。
区人武部吴宏林部长告诉记者,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大多数家庭家境相对殷实,如果单纯跟应征青年和家长算“经济账”,很难让他们动心。而这种看得见的荣誉感,无疑会拨动他们的心弦。一名随行家长满是羡慕地对孩子说:“你捧个军功章回来,比拿什么贵重的东西孝敬我都好!”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准新兵入伍后安心服役、建功军营,浙江各地人武部门联手地方民政、公安、教育等部门,宣讲部队条令法规、政府优抚政策、逃避兵役惩处措施,以及军人为国奉献后的尊崇回报,从多侧面夯实准新兵矢志军营的思想根基。
桐乡市、安吉县等地把准新兵集合到乡镇武装部,由民政部门工作人员详细介绍安排义务兵父母体检、购买人身意外保险等优待措施,让他们充分体会到“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荣耀感。
“应征公民入伍后不安心服役,出现消极服役言论或以各种手段对抗服役,经教育不改,被部队退回原籍的……县人民政府收缴全部优待金,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庆元县各乡镇在走访准新兵家庭时,还由公安人员明确逃避兵役的惩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