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滋养强军文化
腹有诗书气自华,对个人如此,对于一个民族更是如此。中华传统文化历经千载不绝如缕,滋养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殊为可惜的是,在今天的年轻人中,通晓古体诗词者占比多少,青年军人中熟悉孙子兵法的又有多少呢?当下的文化市场上,喧嚣繁华,但真正能传于后世的又有多少?楼房会折旧,技术会淘汰,百年后千年后,本时代能为后世留下几多文化经典?现如今,小学生中也有学唱京剧的,看起来是继承传统文化了,但因袭的全是百多年前的唱腔、招式;现在的孩子也背诵古体诗词,但差不多都是唐诗宋词,近代的除了毛泽东诗词,举世公认、妇孺皆知的大家名作也并不多。叹息之余,不得不正视中国古体诗词面临的危机。事实上,中华民族能否复兴,很大程度上在于中华文化能不能复兴。这其中,军事文化的复兴和创新,应该走在前面。
以当前的乌克兰危机为例,北约防务界认为,它完整地体现了普京在2020年军队现代化计划中包含的新原则,那就是“俄罗斯将影响力置于操作计划的核心”,说这种战争新形式不能用传统意义上的军事运动来定义。“俄罗斯的现代战争视野建立在战斗主要空间存在于头脑之中,因此新时代战争由信息和心理行动所主导的思路之上。”其目标在于“将重大军事部署缩减到必要的最小限度”。“战斗主要空间存在于头脑之中”,实际上就是重视心的作用。美国在二战之后就将文化作为大国博弈的主要领域了,将文化战略置于核心地位,军事战略和经济战略作为辅助。实际上它对苏联、对东欧、对现在的中东,包括一直对中国,打的就是“心战争”。今天战争的主要样式,是从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的非金属战争,这是一个人类战争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质变。头脑和心灵的战争,超越了四肢战争和钢铁战争,思想文化领域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争夺焦点与战场核心。
什么东西最容易入脑入心?作为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文化所包含的文学、美术、戏剧、歌曲等等文艺形式无疑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凝聚力、战斗力。为什么我如此强调古体诗词的复兴,意义也正在于此。当然,中国新诗也发展了很多年,其他诸种文体也都担负着这样的使命,但古体诗词自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品类众多的文化原野上,在各类观念思潮涌动的杂草荆棘中,还珍贵地保存着古体诗词这株奇花异草,她短小精悍,她华丽优美,她易唱易记,她很容易与现代技术结合,使得“古典美人”复活进而艳绝天下。
在新的起点上繁荣发展军事文艺,打造强军文化,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在培塑筑牢我军军魂的过程中,以边塞诗为代表的优秀古体诗词(包括新军旅诗)大有可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个“风”,是新时代的春风,这个“我”,是“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这个“青云”,就是中国梦强军梦实现的美好时空。
(《解放军报》2016年05月17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