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的勋章:“金头盔”文化是打出来的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栗振宇责任编辑:菅琳
2016-03-01 03:37

“金头盔” 文化是打出来的

■韩胜延

“金头盔”品牌是实战化训练结出的硕果,也是空军实战化训练文化的重要标志。在部队训练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的过程中,“金头盔”比武这种形式起到了很好的抓手作用。

过去一些年,我们在与外军交流的时候感到,我们飞行员的技术在全世界空军范围内确实不落后,但是在战术素养上还有差距。按理说我们应该是天天都在研究打仗的人,但是我们对现代战争的理论,对空军作战的形式、对抗的强度,在理念和知识储备上还有差距。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传统的训练模式禁锢了人的思想,让大家敢于突破、敢于超越的意识不足,习惯于按部就班。

可以说,“金头盔”比武重新激发了我们思维的活力。空战能力必须在对抗中去提高,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我们的前辈为什么可以在飞行基础极其薄弱的情况下,把空战打得那么好?就是在那种瞬间决定生与死的情况下,他们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的思维活力。平常不敢想的,平常做不出来的,都能应运而生。他们就是这样打出来的,真正做到了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金头盔”比武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大家在残酷的战场环境、高强度的对抗中,把勇猛、顽强、泼辣的战斗作风锤炼出来,把思维创造力逼出来,把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战胜对手的强烈欲望都逼出来,并且形成一种常态。

有个词叫“厚积薄发”,用在空战上是最贴切不过的。空战中30秒、1分钟之内的结果,来自什么?就是来自日积月累的战术素养。我们希望通过“金头盔”这种形式,更多地触发飞行员在思维方式上的变化,也通过他们去影响更多的人。大家都多来研究一点思维方式上的问题,多去围绕着战术素养去下一些功夫。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规则。这其中最难的就是,在安全和对抗激烈程度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不仅是我们,包括西方也都是一样的。我们限制的越少,越贴近实战。所以,随着技术的进步、监控手段的进步,我们在设置规则的过程中,除了必须的、直接威胁到安全的限制以外,其他不做任何限制,逐步地放开,尽可能贴近实战。

在这种规则环境下,“金头盔”孵化出来的是观念,是实战的能力,是对作战的深度思考。这样不断的滚动,一年一个样,一年比一年强。比如早些时候,可能通过“一招鲜”拿下“金头盔”,但现在已经绝不可能,谁都不可能靠一个对抗动作抢得先机而赢得最终胜利。谁对武器研究运用熟练,谁的思维更开放,谁才更有可能最后拿到“金头盔”。在这种规则的推动下,飞行员的确从“让我练”变成了“我要练”,因为你不这么练,就拿不到“金头盔”。大家的荣誉感都很强,不少团长、师长到最后都要争得脸红脖子粗的。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规则就是这样,标准就是这样的,回去好好练吧,卧薪尝胆,瞄准目标明年再来翻盘。所以这几年大家都感到,过去技术训练占的比例很大,现在是战术训练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在战术训练中那些一般的技术动作的比例又大幅下降,直接针对对抗空战的内容大幅增加。这就是可喜的变化。

“金头盔”正在逐步成为一个强军文化品牌,但要想进一步提升这个品牌的含金量,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实战化最大的问题就是看不到问题。问题越具体,解决问题才会越实,我们才离实战化越近。我信奉这句话,“品牌不是保出来的,品牌是打出来的”。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