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以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新形势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责任编辑:菅琳
2016-01-18 11:06

1941年爆发的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也对中国抗战产生了重大影响。

德国法西斯在侵占欧洲大部分地区之后,于1941年6月22日突然对苏联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苏联军民奋起进行卫国战争。英、美政府立即发表支持苏联的声明。这时,日本统治集团内部在侵略方向上再次发生北攻苏联与南进东南亚的激烈争论,最后作出南进对英、美等国开战的决定。12月8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主要海军基地珍珠港,发动对英、美等国在太平洋属地的进攻。同日,英、美对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与德、意之间也相互宣战。12月9日,中国国民政府正式对日本宣战,同时对德、意宣战。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东西方反法西斯战场连成一片,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最大规模。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广阔地域里,有61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卷入战争。1942年1月1日,以中、美、英、苏四国为首的26个参加对德、意、日轴心国作战的国家(通称同盟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郑重表示:签字国保证使用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共同对抗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各国保证不同敌国单独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联合宣言的签订,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并进一步显示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和进步性。

至此,中国的抗日战争与同盟国对轴心国的作战,特别是与美、英在太平洋对日本的作战密切地联系起来,成为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苏、美、英等国需要中国坚持抗战,以确保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中国也需要苏、美、英等国的配合和支援,以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共同的战斗目标,要求加强同盟国之间的团结。苏、美、英等国之间的联合,也要求并将促进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的团结。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盟国。1942年1月3日,同盟国决定:反轴心国盟国最高区域统帅部及西南太平洋区统帅部已组成,中国战区(包括越南、泰国等)陆空军最高统帅由蒋介石担任。1月5日,蒋介石就任中国战区最高司令。接着,美国给中国政府贷款5亿美元,英国也许诺给中国政府贷款5000万英镑。美国政府还应蒋介石的要求,派史迪威为驻中、印、缅美军司令,并兼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罗斯福总统的代表。史迪威于3月上旬到达重庆。他来华的任务是:作为美国政府代表,参加同盟国监督美国援华物资的分配和使用;指挥在华美军及蒋介石拨交的中国军队;控制在中国境内的滇缅公路。

国际形势的新变化,给予中国抗战以重大影响。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扩大,中国与其他同盟国军事联合的实现,为中国人民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