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军应用无人化装备的思考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曹成俊责任编辑:菅琳
2016-01-14 03:17

无人化装备作为未来陆战中的一支新型力量,在应用于部队的过程中,应以服务和保障部队战斗力提高为准则,以无人化装备未来遂行的作战任务为牵引,促进无人化装备效能的充分发挥。 

着眼作战地域,突出“环境适应性”。我国幅员辽阔,部队未来作战可能要面对高原、荒漠、山地、海洋等复杂地域,对无人化装备的环境适应性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以西部方向为例,该地区海拔高、山脉多,道路通行条件差,天候极为恶劣,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装备性能的下降甚至无法正常发挥。因此,要根据无人化装备未来应用战略方向的地形、天候等地理环境特点,采用合适的材料、工艺和技术,使无人化装备具备与地理环境相适应的战术技术性能,最大限度减少环境因素对无人化装备的影响。 

着眼作战编成,突出“一体联合性”。随着无人化装备的不断应用,可能会出现某种类型单独编组,多种类型共同编组,以及与其他装备或人员共同编组等多种形式。因此,要针对不同的作战编成,从不同装备的性能特点出发,进行科学合理的任务区分,真正实现“机-机”结合、“人-机”结合,达成与作战编成相适应的“一体联合”,使人员与无人化装备实现有机融合,并转化为作战胜势。 

着眼作战体系,突出“高度联通性”。未来作战的主要形态将是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具有参战力量多元、参战武器多型、参战平台多样等特点,将诸多元素有机聚合并形成体系作战能力,其关键在于相互间能否实现有效的联通。同样,将无人化装备应用于陆战的过程中,要注重无人化装备设计所用的编程语言、硬件接口、数据链等技术规范与作战平台、武器平台等作战要素相衔接,实现彼此的“互联互通”,使无人化装备的智能化特性最大限度得到发挥,同时又能使其在整体作战的框架构设内得到约束,实现无人化装备在未来陆战场整体作战体系内“可用”与“可控”兼备的效果。

着眼作战动员,突出“军民融合性”。由于无人化装备研发科技含量高,研制周期长,科研费用高,不少国家在研制过程中,因为无法突破技术瓶颈或因资金短缺,导致研发计划最终搁浅。同时,我国民间对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无人化装备的研发和使用非常重视,因此要充分借助地方的人力、物力资源与技术优势,使地方研发使用的无人化装备具备“民用”与“军用”双重特性,在作战时迅速实现“民用”转“军用”的角色转换,为赢得战争胜利提供支撑。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