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夏,日本乘德国军队在欧洲迅速推进,英、美无力东顾的机会,一面加紧诱迫国民党政府投降,一面加强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肃正”讨伐,企图彻底摧毁抗日根据地,除去其南进的后顾之忧。为了粉碎日军的图谋,打破其“囚笼政策”,克服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投降的危险,华北八路军(不含山东)所属部队乘青纱帐和雨季,对日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随着战役的展开,八路军参战部队达到105个团约20余万人,故称“百团大战”。
这次战役的主要意图是破袭日军在华北的交通线。早在1940年春,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和聂荣臻等就共同讨论确定了破击正太路的计划。7月22日,八路军总部向晋察冀军区和第一二○、第一二九师下达《战役预备命令》,并报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简要地分析1940年夏季的中国抗战形势,明确提出发动此战役的目的是:“彻底破坏正太线若干要隘,消灭部分敌人,收复若干重要名胜关隘据点,较长期截断该线交通。”要求各部队对其他各重要铁路线,特别是平汉、同蒲等铁路“应同时组织有计划之总破袭,配合正太铁道战役之成功”。8月8日,八路军总部下达《战役行动命令》,对作战兵力作了具体部署,同时确定8月20日为战役发动时间。
百团大战经历了两个主动进攻阶段和一个反“扫荡”阶段。战役第一阶段(8月20日至9月10日)是交通总破袭战,破坏敌人在华北所占领的主要交通线,重点是正太铁路。8月20日夜,参战部队、游击队、民兵同时发起攻击,破击正太、同蒲、平汉、德石、平绥、北宁、津浦、白晋等铁路交通线,歼灭大量日、伪军。敌人猝不及防,仓皇应战,顾此失彼,损失惨重。八路军攻占许多据点和车站,破坏日军占据的华北重要燃料基地井陉煤矿,并截断正太铁路一个多月。第二阶段(9月20日至10月5日),继续袭击交通线两侧敌人和摧毁深入根据地内的敌据点,并发动涞(源)灵(丘)、榆(社)辽(县)等战役。在涞灵战役中,晋察冀军区主力部队攻占涞源县城外围三甲村、东团堡等重要据点10多处,歼敌1100余人。为策应涞灵战役,冀中军区主力发动任(丘)河(间)大(城)肃(宁)战役,歼灭日、伪军1400余人,攻克据点29处,破坏公路150余公里。第一二九师在榆辽战役中,连续攻占榆辽公路沿线据点多处,并攻下榆社县城,缴获大批武器,歼敌900余人。第一二○师继续破击同蒲铁路北段,使该铁路线再次中断。第三阶段(10月6日至12月5日)是反“扫荡”作战。从10月6日起,日军调集重兵,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报复性“扫荡”。10月19日,八路军总部下达命令,华北根据地军民转入反“扫荡”作战。第一二九师主力在山西新军的配合下,粉碎日军对太行和太岳根据地的“扫荡”。晋察冀军民先后击退日军对平西和北岳地区的“扫荡”。第一二○师粉碎日军2万余人对晋西北的“扫荡”。百团大战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俘日军281人、伪军18407人,日军投降47人,伪军反正1845人;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0多公里,桥梁、隧洞和火车站260多处,摧毁大量敌堡和据点;缴获各种炮53门,各种枪5900余支和一批军用物资。
长期在抗战前线的彭德怀等将领直接指挥的百团大战,打出了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它使全国人民看到,八路军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不仅发展壮大起来,而且能够给敌人以强有力的打击。这次战役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以事实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对共产党、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诬蔑。从战争全局看,百团大战具有积极的战略意义。它牵制了日军的兵力,推迟了日军“南进”的时间,并对支持正面战场作战,遏制妥协投降暗流,争取时局好转,起了积极的作用(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写的日本战史说:在1940年“6月中旬以后约一个月时间内,的确出现了事变行将解决,日中两国最接近的一刹那。所以如此,应该说在八年的日中战争中,蒋介石感到危机最严重的,实际上是宜昌失守的时候。中共察觉到日中进行和平谈判的危机”,“突然发动了”百团大战)。日军在遭受打击后,惊呼“对华北应有再认识”,并由华中抽调兵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实施“更大规模的报复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