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抗日根据地
1937年10月,日军向山东进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在没有主力部队的情况下,指示各地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举行抗日武装起义。从1937年11月到1938年3月,山东先后有十几个地区爆发武装起义。在胶东,起义队伍从敌伪手中收复蓬莱、黄县、掖县后,用民主的方式推选县长。这是在山东最早建立的三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山东省委还大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其中成效最显著的是同原国民党山东省第六区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建立了合作抗日的亲密关系。共产党派遣一大批党员干部、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和爱国青年到范部工作,帮助建立起一支约6万人的抗日武装,开辟了鲁西北30多个县的抗战局面。
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非常重视发展山东的抗日游击战争,要求有计划地建立根据地,使山东成为八路军在华北的一个重要战略基地和联系华中新四军的战略枢纽。1938年5月,中共中央派郭洪涛率一部分军政干部到山东工作,并由郭洪涛任省委书记。7月,中共中央根据徐州失守后的形势,将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并决定派一部分八路军主力部队到山东,以加强这一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扩大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1938年六七月间,冀南的第一一五师第五支队和第一二九师津浦支队向冀鲁边的宁津、乐陵地区挺进,协同地方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1938年9月下旬,第一一五师政治部副主任萧华率第三四三旅的百余名干部到达乐陵,随即成立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并将这个地区党领导的各种武装力量合编成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共计1万余人,萧华任军政委员会书记、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到1938年底,开辟了以宁津、乐陵为中心,包括沧县、盐山、庆云、东光、南皮等县的平原游击根据地。
山东地方部队在鲁南、鲁中、鲁北、胶东等地建立游击根据地。1938年12月,中共中央根据形势的变化,又决定改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郭洪涛仍任书记);同时,为了加强对山东各地武装起义部队的统一领导,决定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任命张经武为指挥,黎玉为政治委员,江华为政治部主任,共约2.5万人。至此,八路军山东纵队成为在战略上有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它对巩固和发展山东根据地,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