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热的探月竞赛落下了帷幕。巨大的“土星五号”火箭和N1火箭如同中生代的恐龙一般,走入历史一去不返,只留下那些曾经或未曾登月的美苏宇航员们,用余生遥望天际那轮承载着记忆和梦想的月球。
月面漫游与采样返回:人和机器人的一小步
“阿波罗”8号的大胆举动让美国第一次抢到了先机。接下来的“阿波罗”9号和10号又分别在地球和月球附近对登月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演练。此时的苏联已经急火攻心,匆忙赶制的N1登月火箭在第一级未做整体试车的情况下就被推上发射台,4次试射全部爆炸。而美国的登月火箭“土星五号”只在发射“阿波罗”6号时出现一些问题,13次发射没有一次失败。
1969年7月20日或许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日子。在历经两次计算机报警和长时间的悬停避障之后,下降级仅剩30秒燃料的“阿波罗”11号登月舱在月球静海着陆。3小时后,第一个人类脚印落在月面上。登月舱上带有一块小小的纪念牌:“公元1969年7月,来自行星地球的人类首次踏上月球。我们代表全人类和平来此。”两位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面安置了月震仪、激光反射镜和太阳风收集装置,采集了月球样本。不过,他们在起飞时眼睁睁地看着美国国旗被上升级喷出的气流吹倒。后来的登月宇航员都学会了把国旗插远一点。
从“阿波罗”12号开始,每次登月任务都严格标记采样位置,并放置了用核电池供电、名为ALSEP的自动仪器站,这些仪器包括月震仪、磁强计、太阳风光谱仪和离子探测器,以及三块用于测量地月距离的激光反射镜。 “阿波罗”12号宇航员走访了距离登月点163米远的“勘测者”3号着陆器,带回了它的照相机,发现上面竟有微生物存活,可惜最终被证实是来自回收后的地面污染。“阿波罗”14号用上了备有全套工具的手推车,15号、16号和17号更是配备了可供双人乘坐的电动月球车,登月宇航员们享受着驾车的惬意在月面上四处巡游,去更多更有趣的地方考察。后期的“阿波罗”飞船还在绕月飞船上加装照相机,并在离开月球前释放小卫星。“阿波罗”17号搭载了最有价值的载荷——
地质学家哈里森·施密特,他在月面上发现了橙红色的月壤。“阿波罗”13号则书写了一次失败的传奇,三名宇航员在历经磨难后平安返回地球。
苏联已经被打败了,但他们并未彻底认输。苏联科学家设计了新一代的探测器——精巧的自动月球车、自动取样器和重型绕月卫星。“月球”15号自动取样器抢在“阿波罗”11号之前出发,打算抢先得到月球样本,可惜最终在落月时坠毁。后续的“月球”16、20、24号取样器获得了成功,共取回月球样本326克。不过,真正为苏联赢得喝彩的还是自动月球车“月行者”1 号和2 号。1970年11月17日,“月行者”1号缓缓驶下着陆架的斜坡,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了车轮的印迹。它像一台装有八个轮子的澡盆,行走时盖子会打开,露出内侧的太阳能电池。月夜来临时盖子又会关上,依靠车体内部的同位素热源保温。月球车控制中心位于克里米亚,那里有五名驾驶员全神贯注盯着摄像机传回的画面,小心翼翼地操纵着这辆38万千米外的梦幻之车。每走一段距离,月球车就会利用仪器测定月壤的强度和化学成分。“月行者”1号足足工作了10个月,后来更先进的“月行者”2号也工作了5个多月,两车分别巡游了10.5千米和42千米。
1976年8月22日, 苏联最后一台自动取样器“月球”24号成功返回,为长达18年的美苏探月竞赛画上了休止符。竞赛结果终于揭晓,美国和苏联分别实现了人和机器人的月面漫游和采样返回,让他们各自迈出了一小步。而这,都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