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该基地在-33℃的超低温环境下,圆满完成了一次重大发射任务,标志着基地低温发射能力取得新突破。从基地成立之初创造“一年组建、两年试验、首战告捷”的奇迹,到不断书写航天发射新突破,官兵不忘初心、秉持匠心,不断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走进习主席视察过的部队
2017年6月22日,习主席视察驻晋部队某基地时,勉励官兵努力创造我国航天事业新纪录。该基地官兵牢记领袖嘱托——
只争朝夕,匠心独运托举“争光星”
■解放军报记者 韩阜业 通讯员 张煦晨
该基地转运长征六号运载火箭。 郑逃逃摄
数九寒冬,晋西北大地寒气逼人。记者走进驻守在大山深处的某基地,一幕幕火热的练兵备战场景呈现在眼前。
发射场坪,十几名操作手正在80多米高的火箭发射塔架上开展快速吊装训练。随着嘹亮的调度口令,巨大的吊臂快速转动、精准定位,整个吊装过程一气呵成。
指挥大厅,数十名科技干部紧盯指挥大屏幕进行试验任务联调联试,面对突发“异常”情况,大家临危不乱,按预案迅速处置,气氛紧张、操作有序……
“发射场就是演兵场,练兵备战只争朝夕。”基地领导告诉记者,2017年6月22日习主席视察基地,勉励官兵发射更多“争光星”,努力创造我国航天事业新纪录。基地官兵牢记领袖嘱托,持续推动试验训练深度融合,突出“试、演、研、训”一体,遂行发射和试验任务能力不断提升。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无论是在塔架上顶风冒雪的操作手,还是在指挥中心进行系统研究的科技人员,训练和执行任务时说得最多的就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不断超越。”
“一次航天发射涉及上千个岗位、几千台(套)设备、数以万计的操作和技术参数,颗颗螺丝连着任务成败,要做到人人万无一失、岗岗不留隐患,我们必须秉持追求卓越的匠心!”基地领导说。
迎着凛冽的寒风,记者走近高耸入云的发射塔架,只见发射设备二站四级军士长孙书镖正在进行塔架训练。刚从塔架上跑下来,他额头沁出的细汗在严寒中很快结成冰霜。
“塔架就是我的战位,只有对岗位技能‘精雕细刻’,才能练就‘绝活硬功’。”孙书镖介绍说,作为发射塔岗位操作手,他每天要爬10多次塔架、进行70余次设备检查、抄录千余组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对30多个按钮进行700余次操作。
航天发射任务要求火箭和卫星周边温度恒定,上下浮动不能超过5℃。孙书镖对自己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温度浮动不超过1℃。这就要求无论是爬塔架查设备,还是抄录数据和操作按钮,他都必须又准又快。
发射设备二站政委王红兵告诉记者,习主席在中央军委开训动员大会上向全军发布训令后,站里练兵比武热情更加高涨,先后组织了实战化大讨论、专业学习授课、应急演练等活动,大家主动提高训练标准,练就过硬遂行任务能力。
记者走进发射设备一站营房,只见副站长柴斌正在组织操作手进行随机抽点答题。平台岗位操作手、上士妥兴洋被抽点回答吊装岗位的问题,他对吊装岗位的设备原理、参数要求等10多个问题对答如流,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吊装岗位操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航天发射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岗位操作手专精一门知识已难以适应高密度、高强度的发射任务要求,大家要努力实现一专多能,才能更好地满足实战需求。”柴斌说。
“牢牢掌握能打仗、打胜仗的过硬本领。”加注岗位操作手、二级军士长吉坤,把习主席训词中的这句话工工整整地抄在笔记本的扉页上。他说:“习主席亲切接见过我们基地官兵,习主席的训令就是最高动员令,我们基层官兵必须立足以作战的状态搞试验,以打仗的要求搞训练。”
近期基地多个重大试验任务同步推进,吉坤带着加注岗位操作手刻苦训练。“任务中一旦出现如气体泄漏等突发情况,加注操作手要具备‘盲操作’的绝活。”为此,吉坤主动提高训练标准,要求操作手能够在10平方米的加注操作室内,蒙着眼睛对120余个阀门进行准确无误的操作。
“现在即使蒙上眼睛,所有阀门的位置都如在眼前,执行任务心里更有底气!”刚进行完操作训练的上士杨冰说。
发射设备站一站站长白玉告诉记者,全站官兵立足岗位追求匠心,踏踏实实把岗位上的每一件小事做精细、做到极致,大大提升了发射保障能力。
记者回到基地指挥控制中心时,天色已晚,但这里依然灯火通明,科技干部还在对试验任务进行讨论研究。测控站指挥控制室主任马树林告诉记者,近几个月基地试验任务密集,大家工作热情高涨,经常加班到夜里11点以后。
“试验任务无小事,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下精功、出精品,容不得半点马虎。”马树林介绍说,2017年11月,他与同事们自主开发的自动化联调系统正式启用。以往耗时5分钟的指挥调度,现在1分钟不到就可以完成;以往一次单向联调至少要2人配合,现在实现无人值守。
“不要小瞧这节省几分钟、减少几个人的优化革新,刷新中国高度离不开一点一滴的创新累积、一步一动的实践推进。”马树林说,在军史馆里陈列着基地50年来发展壮大的千余项创新成果,诠释着基地人对航天事业的执著坚守,对岗位技能精益求精的独特匠心。
“我们的差距在哪里?”“怎样才能精度更高?”“怎样才能练得更好?”……一场场头脑风暴、一次次训练革新、一项项科研创新,记者在基地采访,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官兵的匠心和追求。
今年1月,该基地在-33℃的超低温环境下,圆满完成了一次重大发射任务,标志着基地低温发射能力取得新突破。从基地成立之初创造“一年组建、两年试验、首战告捷”的奇迹,到不断书写航天发射新突破,官兵不忘初心、秉持匠心,不断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
(解放军报太原2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