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人传播让管控难度增大
网络“软文”早已有之,但智能手机和新媒体加速了它的传播。不久前,唐彦对团里5个连队进行了调研,有90%的官兵在朋友圈里转发过“软文”,这其中夹杂着一些灰色、消极的负面“软文”。
负面网络“软文”的影响有多大?唐彦的调研中,有近一半的官兵坦言“在手机上看了一些消极的网络‘软文’后思想有短暂波动”,有16%的官兵认为“有的‘软文’比教育内容实在”,有近30%的官兵认为“‘软文’有一定道理”。
“一把把‘软刀子’正在解构我们的价值观。”唐彦搜集了朋友圈里转发较多的多篇负面“软文”进行剖析,发现这些“软文”大多利用了军人牺牲奉献对家人的亏欠、特殊职业与地方工作性质的差异等客观因素,从个人利益出发,将“小我”的成败得失归结于体制问题,通过放大负面信息,传递“奉献无用论”,瓦解军人的荣誉感和身份认同感,进而颠覆军人的价值观。
让唐彦忧虑的是,很多负面“软文”是为新媒体量身定做的,善于打感情牌,有的官兵阅读后不仅辨不清是非,还产生出“说的就是我”的错觉,加入了转发的行列。由于负面“软文”是在手机网络上“熟人传播”且性质不易界定,所以管控起来不易。
“这是军营更加开放后必须面对的价值观碰撞。”唐彦认为,手机在带来信息传播便利的同时,也让负面“软文”搭上了“顺风车”。但没了手机这个载体,那些消极的价值观还是会“改头换面”后通过其他渠道进来。消除负面“软文”的影响,本质上是捍卫军人的价值观之战。
让阳光照亮“灰色地带”
“我只是一名普通士兵。踏上雷场的那一刻,想起妈妈说她被噩梦惊醒的时候,我想过退缩,但是我没有这么做。因为作为一名军人,我应该有担当、有责任感,不应成为‘说走就走’的逃兵……”微信公众号“兵家常事”推送的这篇文章,作者是该集团军某工兵团曾4次参加维和扫雷的战士张海浪。在微信朋友圈看完网文《你所谓的稳定》后,张海浪觉得军人被误读了:“不希望作者用自己的价值观解读我和我的战友。我想告诉大家扫雷兵的生活是什么样。”文章经上级审核后被“兵家常事”推送,点赞数逾万次。
“一位普通战士的网文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说明正能量依然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军人的牺牲奉献精神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该集团军政委郑璇说,负面网络“软文”或许可以流传一时,但只要官兵理性思考,明辨是非,就不会被“忽悠”。教育者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当务之急是学会适应新媒体手段和语境,更好地与官兵沟通。
智能手机进军营后,该集团军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大了对网络“软文”的关注度。根据“软文”的流行情况,他们综合分析官兵关注的焦点,有针对性地组织理论学习、政策传达和谈心交心,并把一些误导官兵的“软文”放到教育课堂上剖析和驳斥。一些旅团还设置了“战士评论员”,对引发官兵热议的网络“软文”,用“战士自己的话”去解读和回应。
“掌上其实不乏正能量,莫被浮云遮望眼。”在该集团军组织的讨论中,越来越多的官兵意识到负面网络“软文”的片面性。集团军为官兵筛选推荐了“军报记者”“一号哨位”“军嫂之家”等一批优质微信公众号,把一些频繁传播消极思想的公众号列入黑名单。中士廖凯如今每隔一两天就会收到连队精选转发的好文章。在他的收藏夹里,有多篇网文来自连队推荐。“多看些积极向上的网文,人会变得更阳光,内心也会减少很多‘灰色地带’。”廖凯说。
“辩证地看,有的负面‘软文’在官兵中间传播,也反映出一些关系官兵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真正做到爱兵如子,‘软文’的感情牌就会失灵。”郑璇介绍说,除教育引导之外,集团军持续加大力度解决官兵关注的现实问题,赢得了基层官兵点赞。如今,在朋友圈、微博等平台上转发负面“软文”的官兵少了,主动站出来驳斥似是而非观点的人多了。
(《解放军报》2015年09月11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