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管路段里程碑旁合影留念。陆文凯摄
央广网5月13日消息(陆文凯)五月上旬,祖国内地已是春末夏初,处处郁郁葱葱,然而位于西藏八宿县的邦达小镇却还是冰雪初融,草木萌芽。近日,笔者从西藏波密县驱车沿川藏线南下,来到驻守在这里的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队养护十七中队进行采访。
300多公里路程,车辆足足行驶了8个小时,一路上体验了“一山有四季、十里景不同”的四季交替。
从怒江沟翻山而上,经过1小时30分,就抵达业拉山垭口,仅仅36公里道路海拔落差就达1800米,这里有一处较多崎岖回头弯路的地段,又叫“天路72拐”,是过往司机望而生畏的险点之一。
业拉山海拔4658米,站在山顶,寒风呼啸,不时还能听到从谷底掀起的汹涌的怒江波涛声。
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队养护十七中队就驻扎于此,主要担负着川藏线田妥镇至嘎玛沟路段90公里的道路养护保通任务。中队驻地邦达镇海拔4300米,是该支队驻川藏线海拔最高的中队。
“请靠边停车等候,我们正在前方对损毁路面进行抢修,请您配合,谢谢!”车辆继续往前行驶,突然被一名武警战士叫停。经过交流得知,他们正是我们要找的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队养护十七中队官兵,他们现正在对养管路段进行日常维护。
为了尽快修补完坑槽路面,早些时候放行车辆,官兵们分秒必争,倒沥青、摊铺、碾压、浇缝……每个环节都衔接得恰到好处。尽管气温逐渐走低,但不一会儿功夫,他们又大汗淋漓。
30分钟过去后,位于道路中央的一块20平方米的坑槽路面修补完成。为保证质量,上等兵葛冬铭一个大步跨上去,凭经验进行了检查。“班长,路面平整,压得严实,粘合性较好……”葛冬铭用一连串专业术语向中士杨作善报告。
夕阳西下,天色渐晚。为确保车辆安全顺利通行,战士们一边忙着指挥车辆,一边急于做好群众解释工作。在指挥员的指挥下,两端车辆纷纷有序排队通过,一阵阵鸣笛声向官兵表达了谢意。
“孩子,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守护我们出行平安,祝你们身体健康……”四川籍自驾游客李女士见战士们满身尘土,眼含泪水感动地说道:“我的孩子和你们一样大,看到你们‘天壤之别’的工作环境,我既高兴又难过,是你们的负重前行,才让我们享受岁月静好与安宁。”
以雪山相依,以长路为伴。官兵们常年坚守雪域“天路”,满身泥土灰尘已是常态。
放行车辆缓缓驶出路的尽头,落日余晖渐渐从业拉山顶消散。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官兵们总算松了一口气。抬头望向战友,只能看见洁白的牙齿和闪亮的眼睛,其他部位已被一层黑黑的烟尘覆盖。“我们用‘黑脸’换‘天路’畅通,值得!”谈笑间,他们互相打趣说对方似“黑人”。
伴随着欢快的笑声,官兵们结束了一天的辛勤工作,回到营区已是晚上10点。
有人说,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平地行走相当于在内地负重20公斤,躺着不动心脏负荷也相当于在内地爬上七层楼梯。然而,尽管海拔如此之高,条件如此恶劣,环境如此艰苦,官兵仍然扎根西藏高原,坚守着雪域“天路”。
“'不怕海拔高,不怕困难多,不怕任务重,不怕天路险。'这是我们一直以来喊出的口号。”中队长陈鹏向笔者说,“看到今天的西藏正搭乘雪域“天路”的发展快车,不断迎来新变化,再苦再累我们也感觉值了。”
(央广军事·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