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世界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
■侯 磊
山有经典,水有浪漫;人间四月,花正芬芳。
长城脚下,妫河之畔,万花之园盛大绽放,奇树之林草木葳蕤,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朋友在此相聚,共赴一场绿色的盛会——继1999年昆明世园会后,国际最高级别的园艺博览会再次来到中国。20年时间,从云南昆明到首都北京,中国展示给世界一张愈发靓丽的“生态名片”。
数百棵多年树龄、高约15米的旱柳分列两侧,高大挺拔……在北京世园会园区东面,一条柳荫长廊由南往北穿过生活体验馆,营造出一片“市集街区”的景象。很多人到这里,都会被这片原有的林荫道所吸引。据生活体验馆设计负责人介绍,这片树林是园区建设前就有的,规划中为了将其保留下来,设计团队专门调整设计方案,按照树的高程调整了建筑的地面高度。
无独有偶!“留下一片林,植下一片绿,改造一片湿地。”在北京世园会园区规划建设中,绿色、低碳、节俭、永续的原则贯彻始终,最大限度为游客留绿、添绿、造绿。据统计,北京世园会保留了园区内原本生长的约5万棵树,用原有植物构建了整个园区的大框架。在此基础上,又根据景观需要增绿添彩,种下了10多万棵乔灌木,同时改造原有湿地,加大清淤力度,提升景观,增加其净化功能,为候鸟迁徙提供良好栖息和繁殖环境。
缺林少绿,曾是人们面临的最大生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列车高速飞奔、城镇不断扩张,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粗放的发展方式带来沉重的环境代价——生态环境逐步恶化、自然资源趋于枯竭,“人与自然该怎样相处”成为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来自中国的洪钟之音,成为系统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难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之源。
“生态优先、师法自然”,是北京世园会的规划理念之一,也是中国要向世界传达的绿色发展理念。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8.6%增加到21.66%,成为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植被增加量占过去17年全球植被总增量的25%以上,居全球首位……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在各地广泛开展,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不断升级提速,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获得感越来越强。如今,正向世界呈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美丽家园的北京世园会,无疑是当今神州大地最精彩的缩影。
世园会园区里,雄伟的永宁阁巍然矗立。伫立阁前,极目远眺,燕山巍巍,长城蜿蜒,一片北国风光、壮丽景象。永宁阁不远处,是世园会的标志性建筑——中国馆。资料显示,中国馆屋顶设置了雨水收集系统,地下设雨水调蓄池,经回收处理后的雨水将用于梯田灌溉;场馆还利用外部风道和内部自然通风系统,能有效降低空调系统能耗;场馆的屋盖还安装有1024块光伏玻璃,提高了光能吸收效率。
小细节,大洞天。世园会园区充分保留了原来山水农田的肌理,无疑大大减少了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干扰。因此有人说,园区里的“一砖一瓦”都浸润着绿色发展的真谛,堪称绿色、低碳、生态的典范。对此,设计师们道出了他们的期待:希望能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山水环境的理念,也希望通过世园会引导人们把园艺与生活结合起来,感受自然之美、园艺之美和传统文化之美。
一日园区游,揽尽世界美。万花盛放的美丽花园,中华建筑神韵的展示,国际交流开放的平台,多彩文化活动的舞台……这一切,让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秘书长提姆·布莱尔克里夫颇为感慨。他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举办世园会不仅能让游客欣赏到美丽的花园,更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成果、追求绿色生活方式的意愿。”
其实,中国不但有热切意愿,更有实际行动和努力。加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设立南南合作基金,推动建设“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中国始终是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始终在为建设人类共同的美好家园而辛勤耕耘。
当然,在环境遭受污染、资源趋于枯竭、生态系统退化的当下,要实现人类在地球这个美丽家园安享绿色生活,还需要凝聚命运共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持之以恒的共同行动,实现生生不息、诗意栖居。我们相信,只要大家携手同行、一起行动,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定能为世人奉上一个天更蓝、水更清、生态更美好的美丽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