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央视新闻联播的一则新闻,让全国人民为之动容——今年春节,陆军第83集团军某部四级军士长李代兵获准休假探亲。
电视镜头记录下了他休假前参加的一次战备演练,虽归心似箭,但仍然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个战术动作。这个参加过南苏丹维和的老兵,经历了战火与生死的考验。
临出发,他特地去商场买了“爸爸”喜欢喝的酒,又给“妈妈”买了条围巾。戴上新围巾的“妈妈”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见面,每一个画面都让人泪目。李代兵的战友们第一次见到“爸爸”“妈妈”,场面更令人心碎。
2016年7月8日,南苏丹政府军与反政府军发生激烈冲突,在现场执行任务的中国维和步兵营战士杨树朋、李磊壮烈牺牲。
战友们去到杨树朋的家中,对他的父母说:“杨树朋现役的退役的全体战友,都是您的儿子。”
此后,逢年过节,杨根思连的战士不管谁有空,都会自发地去山东济南杨树朋的家看望“爸爸”“妈妈”,代为尽孝。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袍泽情深早已融入军人的血脉,平日里肝胆相照惺惺相惜,战场上则是彼此的后盾与支撑。

在问答平台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士兵真的会为了救长官而牺牲自己吗?”很多答主选择讲述了同一个故事。
40年前,来自四面八方年纪相仿的一群青年,满怀一腔热血,奔赴前线。这是当时战场上的一个画面,来自一个军人牺牲前的呐喊——“先救队长”!
声嘶力竭喊完这四个字,头部重伤的他倒在了阵地上,再也没有醒来。炮火硝烟中,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队友,而自己长眠于祖国南疆……
他叫顾金海,这一幕被战地记者忠实地记录了下来,并在新闻联播中反复播放,震撼亿万国人。
多年以后,那场战争中背负过顾金海的一位战士回忆说,他曾4次背顾金海下阵地,但都被顾金海拒绝了,顾金海要求他去救队长和其他战友。当他第五次赶来背伤员时,顾金海已经牺牲。
同一个问题下,还有两个回答——
“士兵也好,长官也好,都是兄弟…更正一下,我们不叫长官,叫战友,同志。”
“穿上这身军装,你要保护的不只是人民,还有身边的兄弟。”

那一年,同样奔赴战场的还有朱豫刚。在1981年的一场主攻战前一夜,他和另外三个战友相互约定,活下来的人要代牺牲的战友照顾好家人。
在后来的战斗中,朱豫刚身负重伤,一只耳朵失聪,右肩、右腿、右腰负伤,他成为唯一活着回家的人。
30多年来,朱豫刚风雨无阻,为烈士扫墓,替兄弟“回家”,与“母亲”团圆,照顾他们的家人。
这样的互相把自己的至亲托付给对方、用毕生的精力去实践承诺的事例屡见不鲜。
贵州老兵潘中泽,将牺牲战友唐荣锋的母亲接到家中,精心服侍,默默尽孝,直到病逝;江苏籍退役飞行员赵庆珍,为了训练中照顾牺牲的战友余江生在邛崃的母亲,不仅娶了当地的姑娘,而且在转业时拒绝了回到老家江苏和留在部队驻地武汉的选择......
这就是战友,能一起吃苦、一起快乐,能一起上战场、一起挑战死亡;能在你受伤的时候冒死救你,就算抢回的是具尸体;能在死人堆里把你背出来;能把你的骨灰带回家乡。
这种生死与共,就是你把后背放心的交给我,我也会义无反顾地把生的机会让给你。

有人曾经感慨,当那一天来临,你愿意为别人挡子弹么?
此前,媒体上的一篇关于兵兵关系新闻调查中提出,“朋友圈”“学历圈”“年龄圈”“经历圈”等新现象,影响着战友情。“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面前,而你却在低头看手机。”这是网友的一句笑谈,也是如今战友情目前遇到的现实问题。“欲谋胜敌,先谋人和。”
我军的战友情,是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形成的革命的官兵关系、同志关系,是人民军队的凝固剂,压舱石。进入新时代,我军官兵关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构建健康和谐内部关系尤其是官兵关系,也成为各级关注的焦点。
没有平日的彼此信任,哪有战场上的同生共死。只有在一起摸爬滚打、同甘苦共患难的真感情,才能真正能经受得住考验的、牢不可破。红军时期,我军衣衫褴褛,但官兵却情同手足、生死与共。事实证明,一个单位内部关系和谐融洽,官兵的精神面貌就好,就会万众同心,服从命令听指挥,部队的战斗力就强;反之,如果内部关系出现问题,就容易人心涣散,打败仗。
《古田会议决议》旗帜鲜明指出:“红军官兵政治上是平等的,生活上也是平等的。”短短19个字,成为我军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支军队的根本区别,也是我们新时代融洽内部关系的基石。
无论何时,一支同心同德、团结一致的军队,一定能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钧正平工作室·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