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月21日,在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的开学典礼上,毛泽东同志发表讲话,指出:抗大像一块磨刀石,把那些小资产阶级意识——感情冲动、粗暴浮躁、没有耐心等等,磨它个精光,把自己变成一把雪亮的利刃,去创新社会,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1
1935年1月28日,中央红军主力在长征途中,队伍行进到了贵州赤水土城镇的青杠坡。
一场异常激烈艰苦的战斗在这里打响。
在面积还不到1平方公里的青杠坡北端营盘顶,红军同敌人展开殊死搏杀终于攻下阵地。但不久,敌军大量增援部队陆续赶到以优势兵力火力组织反扑,并一度突破红军防线,一直攻到军委指挥部前沿,局势万分危急。
生死关头,一支红军精英部队突然出现在阵地,向敌人发起连续猛烈的反冲锋,最后以付出百余人伤亡的代价,扭转了不利局面。尤为重要的是,他们成功掩护了处于险境的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安全转移。
这场战斗也拉开了红军四渡赤水战役的序幕,促成了中国革命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
危难时刻,这支不计伤亡、猛冲猛打,用鲜血和生命保卫党中央、毛泽东的特殊部队,究竟是一支什么队伍?
这场战斗结束后,毛泽东说了一句十分惋惜的话,道出了他们的身份:“对干部团的学员用是要用的,但这样用不行,以后要注意哩!”
毛泽东口中所说的“干部团”,就是当时以红军大学为主体编成的队伍。
长征途中,干部团且走且教、边战边研,有时在紧张的行军途中,前面同志的背包上都会挂着一块“板”教学。面对兵力数倍于己的敌人,他们表现出极高的党性觉悟和军政素养,不畏牺牲前仆后继,为革命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干部团的根脉源头是毛泽东创办的井冈山教导队,其发展延续是名扬天下的抗日军政大学,也就是今天的国防大学。
2
1937年1月21日,在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的开学典礼上,毛泽东同志发表讲话,指出:抗大像一块磨刀石,把那些小资产阶级意识——感情冲动、粗暴浮躁、没有耐心等等,磨它个精光,把自己变成一把雪亮的利刃,去创新社会,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搞剧团要有梅兰芳那样的名演员,开医院要有手到病除的高明医生,办学校则要有一支精通业务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知名度、影响力,往往取决于这所大学的教员。
当年,延安的凤凰山下、陕北公学门前的广场上、桥儿沟鲁艺的院子里,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学生席地而坐,聆听毛泽东的授课或报告。这期间,毛泽东先后讲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名篇著作。渐渐地,全世界都知道在中国西北部的延安,有一所教授抗日救国真理的“窑洞大学”。
纵观人民军队院校不同时期发展历程,除了毛泽东,还有艾思奇、任白戈、徐懋庸、杨献珍、许涤新等名家任教,也有杨得志上将讲授《金城战役》、杨成武上将讲授《清风店战役》、吴克华中将讲授《塔山防御作战》、丁盛少将讲授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瓦弄战役》,更有外交部长陈毅的外交报告、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关于尖端技术方面的报告……
教之本在师,名师出高徒。
肩负神圣历史使命的人民军队,时刻在为祖国利益和世界和平保驾护航,时刻需要有一批心系家国兴衰、与时代同行、研打赢之道的高水平教员队伍。
3
一支军队不仅要善于回望,更应善于远眺!
在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征程上,唯有站在时代的桅杆上眺望远方,才能更准确、清醒地认识自己、把握未来。
担任眺望者的,首先应该是军校教员。
100年前,麦克阿瑟带着“重振军校”的使命来到西点军校,提出“我关注的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军事教条,而是根据未来需要,培养机械化战争人才”,明确西点军校的办学宗旨:为下一次可能发生的战争培养合格的军官。在这种强烈的未来意识感召引领下,美军院校的教官瞄准未来战场,为机械化战争培养了大量人才。直接的结果是,二战中美军名将辈出、屡建战功。
当下,美军院校仍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不断超越过去、超越自我,永远盯着下一场战争。有数据显示,美国国防大学的课程每年更新,为学员提供的读物有86%跟去年不一样,并每3~4年对教学大纲进行一次全面审查,把旧东西全部取消,保证学员广泛接触各领域最新信息和最新思想。
在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一日千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越来越迅猛的今天,拓宽加深对高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认识理解,对军校教员来讲显得尤为重要、不可或缺。没有技术理解力,就不可能设计出未来战争。即便设计出来,也会是失败的战争。
未来很远,我们的目光要更远。
一个很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昨天还是“新概念武器”,明天或许就成了历史上的“织布机”。军校教员必须登高望远、先行一步,保持卓识远见和敏锐洞察力,做一名按准地球脉搏的“战争设计师”。
按准地球脉搏,恰恰是为更好地遏止战争、维护和平。
(钧正平工作室·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