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半截皮带”见证红军因缺粮牺牲的悲壮

来源:中国军网微信作者:蒋桂花责任编辑:董玥
2018-04-17 10:29

红军走过的草地今日什么样?

曾经,“半截皮带”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半截背面烙有“长征记”3个字的皮带,是长征中红军战士周广才过草地时保留下来的,它见证着一段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岁月……

半截皮带(资料图)

1936年7月,南下征战的红军从四川甘孜出发再次过草地北上,对大部分红四方面军将士来说这已是第三次过草地了。这次过草地的部队为红四方面军以及红二方面军,两军混合编为左、中、右三个纵队从不同的方位向草地进军,即三路人马过草地。

四川甘孜草地一角(资料图)

左纵队

左纵队由红四方面军30军,骑兵师,总部5局,32军,4军10师、11师,红二方面军,西北局党校组成,朱德、张国焘所在的红军司令部首脑机关随左纵队行动。左纵队7月初从四川甘孜东谷出发,经日清沟、西穷、壤塘、阿坝,过嘎曲河,经红原色既坝(日干乔)向今若尔盖大草地(镰刀坝)、马蹄子、上包座、下包座到求吉一线集结。

今四川阿坝州所辖13个县,大部分属于雪山区域。红军在雪山草地期间大部分时间活动在雪山区域,因为雪山下有粮田,如汶川、茂县、理县、黑水、小金、金川等县都属于雪山区域。阿坝州又将阿坝、若尔盖、红原、壤塘4个县称之为“草地4县”,这4个县在解放前均属于松潘管辖,是过去松潘草地的主要组成部分。

1936年7月初,红二、四方面军从甘孜再过草地北上时,首先经过了今阿坝州的壤塘县。但在红军走过的“草地4县”中壤塘的知名度最低,实际上壤塘是“草地4县”中红军留驻时间最长的地方,因为那里出产粮食,是红军的重要筹粮地之一。

壤塘县一角(资料图片)

壤塘是“草地4县”中草地特征不太明显的县,长征时期壤塘属于绰斯甲土司的领地,与金川相连,境内大部分是山地森林粮田。

壤塘县与阿坝县接壤,阿坝县又紧邻青海省的班玛县,班玛与草地重镇阿坝有大路相通。曾经有人问我:红军走过青海吗?班玛县那边的人说红军长征走过班玛,不可能吧?

若不是接触长征历史,我肯定也会说:不可能吧?事实上红军确实走过青海。

今日青海班玛县农区一角

今日青海班玛县牧区一角

左纵队走过的草地,人烟稀少,部队筹粮亦感困难。这路人马队伍庞大,走在前面的部队筹集粮食时尽量给后续部队调剂一些,但由于筹粮地狭小而根本没有余粮,走在后面的二方面军几乎无粮可筹,处境非常艰难。

虽然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尽量调剂留粮,终因部队庞大,留粮有限,有时前面部队把路边野菜采完,使后卫部队连可以吃的野菜也难以找到。为了维持部队的生存,领导上动员部队严格地节约粮食,互相调剂,彼此帮助,优先照顾伤病员,连队把粮食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定量食用,开始每人每天能分到三两青稞粉子,以后连这点最低需要也无法保证了。部队不得不以野菜、牛皮、牛羊骨髓,甚至草鞋上的牛皮烤焦煮熟充饥。部队自进入雪山草地以来,由于连续行军,长期断粮,部队体力一天比一天削弱,行动一天比一天困难,因饥饿寒冷而得病,掉队、死亡的比率不断增加。1936年7月22日,一日雨雪,仅六师抵达绒玉之夜,即死去140人,为了北上抗日,许多红军战士口里含着野菜光荣牺牲在草地上……

——《红二方面军战史》

这里说的绒玉经考察后得知,在今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境内。据史料记载,1936年7月10日,朱德、张国焘率中国工农红军首脑机关进入青海班玛。为什么左纵队要去班玛的绒玉? “绒、茸”均属藏语音译,是农区的意思。壤塘、班玛、阿坝一带均有种植粮食的农田,有青稞等粮食作物可以筹集,这三处均是红军过草地途中非常重要的筹粮地。由于部队阵容庞大,粮食稀缺,走在后面的部队无粮可筹。从阿坝过噶曲河经过唐克、色既坝、镰刀坝一直到上包座,沿途全是纯牧区,当年除了少许牛羊外没有粮食可筹,因为饥饿,红军的牺牲是巨大的,如《红二方面军战史》记载的1936年7月22日在青海境内的绒玉一晚,就牺牲了140人,那时草地走了还不到一半。

资料图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