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京透露莫斯科人质事件内幕,解救行动开始后他跪拜在神像前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近几年来,西方国家饱受恐怖袭击之苦,但俄罗斯却很少发生恐怖袭击事件。不过,让时光倒流十几年,就在普京上任后的头几年里,俄罗斯面临的恐怖威胁相当严重,时常发生人质劫持、交通枢纽爆炸等恐怖袭击事件,导致大量无辜者死亡。
普京在日前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推出的大型纪录片《普京》中,罕见地透露了他处理2002年莫斯科人质危机的内幕。
音乐剧《西北风》号称俄罗斯第一部世界级的音乐剧,没想到却成了俄罗斯人心中永远的痛。

俄罗斯音乐剧《西北风》CD封面。
2002年10月23日,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楼院正在上演音乐剧《西北风》。第一幕结束后,有一个身着迷彩服的人手持自动步枪冲上舞台,朝着天花板连开数枪。一瞬间,40多名车臣匪徒闯入剧院,将850余名观众和演职人员全都劫为人质。

为了起到震慑作用,他们立即杀害了几名人质。
恐怖分子显然是有备而来。在闯入剧院前,他们早已在剧院周边布满了爆炸装置。这些爆炸装置布设得非常专业,一枚装置爆炸,就能引爆下一枚,从而引发大规模爆炸。
恐怖分子还在剧院内的各个角落都安排了自杀式袭击者。他们大多为女性,身上捆绑着炸药。
接着,恐怖分子提出诉求,要求俄军全部撤离车臣。
观众们十分清楚,俄罗斯政府是不会答应恐怖分子的条件的。

普京回忆说,恐怖分子根本就没打算释放人质,他们准备弄几辆大巴,把人质运到莫斯科市中心的红场上,在红场上击毙所有人质,把他们的尸体丢在大街上,以此对俄政府领导层、特种部队施压。
唯一的办法就是强攻。但是强攻的难度很大,恐怖分子手里握着引爆器。一旦恐怖分子有所察觉,按下引爆器,那剧院内近千人就性命难保了。

俄罗斯情报部门率先采取行动,控制了恐怖分子的一切通信,对他们的电话实施监听,还把麦克风从剧院的屋顶向观影大厅内悬挂下去。

接下来的每一步都不能有闪失。
当时,西方国家的情报部门都向俄罗斯公开派驻代表。俄联邦安全局紧急召会他们,希望借鉴西方国家解救人质的经验。但此时,西方情报部门也提不出任何建议。

俄联邦安全局总部。
普京明白,俄罗斯没有任何帮手,这是一场俄罗斯与恐怖分子一对一的格斗。
普京召集强力部门负责人开会,向专家咨询,设计各种避免造成人质伤亡的解救办法,最终决定使用麻醉气体。
他们知道,时间不等人,必须在适当的时刻迅速解救人质。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着。到了第三天,观众席中有人试图逃跑,恐怖分子又时不时地朝天花板开枪。

联邦安全局在莫斯科找到了与轴承厂文化宫几乎一模一样的另一座文化宫建筑。这就是苏联时期的产物,使用同一张建筑图纸,建造多座一模一样的建筑。(最讽刺的莫过于苏联著名电影《命运的捉弄》,片中住在莫斯科的男主人公醉酒后阴差阳错地坐飞机来到列宁格勒,两座城市不仅有着同样路名、同样门牌号的公寓,甚至连公寓的钥匙都是一样的。)
没想到,在解救人质的过程中,这种被人诟病的城市建设方式还成了优势。
联邦安全局对轴承厂文化宫的“双胞胎”建筑内部结构进行了研究,寻找突破口。“阿尔法”和“信号旗”特种部队在文化宫内展开训练,练习不同的解救人质方案。
在这里,他们找到了秘密潜入文化宫的办法,练习如何偷偷放置摄像头观察剧院大厅内部情况,并利用较薄的非承重墙实施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