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战友情谊似海深;当下,党员带头拼在前
巡线路上党员走在前面“开路”。
曾经的抗美援朝战场上,老一辈通信兵互帮互助,当面临生死关头,干部、班长为普通战士挡子弹的传统如今演变成了慈父般的呵护。
在距离机关50余公里的山区深处,驻守着这样一群可爱的路维护兵,烈日寒冬屈身拉缆是他们工作的真实写照,不停行走巡查线路是他们的军旅人生常态。在年复一年行走、忙碌中,官兵每个人的脚底板上都长有厚厚的老茧和数不清的伤疤。
在这个群体中,老兵身上的老茧最厚,疤痕也最多,这是为什么呢?领导刘圆道出了其中缘由:“每次出去执行任务都是很长的周期,不在单位呆上几年,新战士很难适应长途翻山越岭的行走。因此,每当执行任务时,带头报名的都是老党员、老班长,巡线路上也总是他们走在最前面,把危险留给自己。”
就在前几年的夏季,这个单位的施工量创历史新高,有经验的老兵们清楚,长时间受烈日炙烤身体将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因此决定将新入伍的战士留在单位驻守。
起初,新兵并不理解,为什么这样,难道觉得我们吃不了苦?可当看到回到单位双手被磨出皮肉、双脚起泡,并出现晕厥、呕吐和脱皮的现象老兵们,他们明白了啥叫“战友情、战友爱”。
在老兵们的照顾下,新战士从接触“短路程、小施工量”到适应“长路程、大施工量”,一步步成长,吃苦耐劳的意志随着军龄增长不断增强。随着每年老兵复退,新兵成长为老兵,他们也已同样的方式“呵护”新来的战士,一代一代官兵就这样接续传承着……
救火时拍摄的官兵清理余火画面。
如果将线路维护兵继承发扬的精神称之为“互助互爱”的话,那么2015年在该部二营三连发生的救火义举,便我为我们展现了党员骨干“生死关头敢为先”的勇气。去年4月2日,距离三连驻地不远处的一处之林发生火灾,时值风季,大火在夜风的助长下时而如海啸般层叠式向农家山庄方向蔓延,并发出“呼……呼……”的咆哮声,情况十分紧急。
当时,单位吹响了紧急集合哨, 22名官兵迅速赶来。作为通信部队,他们了解的救火常识不多,官兵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该如何下手。“一部分人去取水,剩下的人携带灭火器,跟我背风去灭火源根部。”黑夜里,一个熟悉的声音给了官兵希望。忽然,一个身影带头钻进了火场,随后官兵陆陆续续跟上。
时间分分秒秒的流逝着,距离发现火情30分钟,明火被扑灭,火势得到有效控制……距离发现火情90分钟,余火清理完毕……6点过,官兵集合返回单位,借着清晨微弱的光亮,他们看清了那个人的面容。正是上士党员申安生!近几年,三连附近又发生三次火灾,每一次党员干部总是积极带头、科学组织,未出现一次意外伤亡。
这些年,党员模范带头的好传统在单位各个基层单位发扬光大。学习十九大,党员带头走上讲台分享心得;科技强军,党员带头加班加点推进项目研发;训练演练,党员带头示范引领、轻伤不下火线;节日战备,党员主动要求加班让新战士休息……这些党员群体,用热情、真情浇灌强军的伟大事业,那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品质受到战士广泛赞扬。
有着18年党龄的二级军士长郑邦国感言:“每当低头凝视胸前佩戴的党徽,那红色的背景总是提醒着我不忘身上的责任,还有继承和发扬好战争年代传承下来的红色精神。”